临港大工业聚集带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北仑的发展思路是“做强”、“补短”和“配套”,即做强临港大工业,补齐港口服务业这块“短板”,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临港大工业的聚集给北仑带来了繁荣,但同时也使北仑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
土地、水等生产要素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29.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上,已实际开发27.19平方公里,区内工业用地已基本开发完毕,土地的制约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即使在整个北仑区域,土地资源同样非常紧张。而在水资源方面,不仅北仑,对于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宁波,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样不容回避,几年前北仑就已经需要从宁波之外的地区“买水”了。
“国家和省市对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定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浙江省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和进出口物流集散基地’,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将继续围绕‘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这个思路,努力拓展和巩固已有的产业优势。但是,临港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必然带来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一份材料这样写道。
这一问题在各种工业大量集聚的园区非常具有代表性,工业园区亟待转型升级,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陈利幸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下一步北仑首先要继续做强临港大工业。“我们希望能够培育10家销售上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200家过亿元的种子企业。”陈利幸说,做强不仅是规模上做大,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在技术装备、能耗水平、自主创新等方面都有优势。
当然,要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北仑必须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陈利幸寄希望于港口服务业。“这对我们来说是补齐‘短板’。”陈利幸说,港口的功能正在从工业运输港向资源配置港转变,北仑提出发展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业,正当其时。
“我们现在的物流企业还很低端。”北仑区外经贸局副局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顾朝晖说,北仑现有的物流企业大部分由运输公司发展而来,物流链被一段一段割裂开来,很少有企业能够整合资源。
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管委会的临时办公室望出去,就是一片堆场。这个刚刚成立的物流园区,承担着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并做大这一产业的重任。“堆场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亩均税收不足8000元。”顾朝晖说,如果不能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这样的堆场企业迟早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其实,在北仑“大进大出”的物流格局中,物流企业的空间非常大,单是出口产品的贴标、包装、检验、报关等服务,就能产生很高的附加值。
当然,港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物流,更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有赖于各种城市功能配套的完善,这也成为北仑下一步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