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区域的市场需求,临近港口的区位优势,特殊经济区集聚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北仑很快聚集了规模庞大的临港大工业。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84年成立之初,3.9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还有一些零星的村落散布其间。
1992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扩展到29.6平方公里,而它的辐射则远远超过了这一面积。2002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仑区一体运作,开发区的制度优势逐步外溢。在此前后,国家又在北仑区先后批准设立了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和宁波梅山保税港区4个特殊经济区域,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
北仑的发展路径在浙江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鲜明特征。“像周边的余姚、慈溪等地,都是以本地民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业布局比较分散,集聚有一个过程。”陈利幸说,北仑没有工业基础,完全是依靠港口和开放的优势,在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种特殊经济区域内引进重大项目,起点要求比较高,从一开始就走集聚发展之路。
特殊的发展路径和区位优势,也决定了北仑的经济结构。浙江加工工业发达,但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几乎全靠外地输入,重化工业成为浙江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仑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重化工业在这里集聚就顺理成章了。”北仑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蒋君齐说,重化工业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物流成本较高,生产企业在北仑集聚,依托港口降低成本,市场又以浙江为主,辐射长三角,符合经济规律。
特定区域的市场需求,临近港口的区位优势,特殊经济区集聚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北仑很快聚集了规模庞大的临港大工业。2008年,北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23.9亿元,分别是1985年建区时的201倍、351倍和355倍,实现工业产值1353.8亿元,形成了以石化、钢铁、能源、纸业、汽车、船舶为重点的6大临港产业集群和以光电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石化、钢铁和光电子产业产值分别占宁波市的61.8%、59.4%和68.1%。
“产业集聚必须有大项目支撑,有产业链的配套服务。”陈利幸说,在引进一批大项目之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了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尽量避免产业同构,做到各展所长、分工合作、错位竞争,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企业集群优势。
比如,以海天为龙头,北仑吸引了30多家世界上知名的注塑机企业进驻大港工业城精密机械园。这样的集聚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有配套协作关系的企业空间距离缩小,产业运作成本降低,供应链一体化程度提升。
产业集聚发展也让北仑区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更加从容,今年一季度北仑经济已经探底,1至5月该区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到26.5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尤其是二季度工业用电量明显增加,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