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店·超市·农贸市场
万建民

  小区刚入住的时候,底商还没有开发,附近也没有超市,买菜很不方便。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住进去不久,就发现下班时小区门口有人摆摊卖上了蔬菜。当然,因为条件简陋,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多,菜也不是太新鲜。但总有人愿意享受这“送上门”的服务,地摊的生意也就还不错。后来,小区门口不让随便摆摊了,回家的路上又恢复了安静。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买菜不方便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没多久,小区旁边的平房里开了一家小店,专门从北京著名的农产品集散地新发地进点新鲜蔬菜来卖。因为蔬菜都是当天进的,相当新鲜,而且品种比较齐全,市场上主要的时蔬在小店都能买到,这家小小的菜店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周围的住户。

  店主是不是曾经在门口摆过摊,我不知道,但他应该和那些摆摊的人一样,看到了小区居民对于方便买菜的强烈需求。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家小店的店主不仅看到了小区居民买菜不便带来的商机,而且在竞争中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巧妙地根据居民们的细分需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红红火火地经营了一段时间,小店就遇上了开业以来最大的“危机”————在一路之隔的地方,新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连锁超市。

  这家超市在选址之前,想必也做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周边除了我居住的小区规模颇大外,还有几个小规模的社区,以及一些零散的住户,消费群体庞大。而除了一些小店之外,并没有什么竞争者,几乎是一个市场的盲点。

  超市刚开业那几天,大搞促销,热闹非凡;小店却守着几根青菜冷冷清清,好不落寞。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小店居然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生意照样红红火火的。

  可是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小区的底商开发,引进了一个农贸市场。这下小店的生存恐怕更为艰难了。然而,经历过与超市竞争的小店,似乎更有信心了。倒是新开的农贸市场,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摊位已经难以经营下去。

  曾经有学者做过分析,新开一家大型超市,周边方圆几里地的小零售店都会受到挤压甚至倒闭。国外还有人做过实证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种分析。现实生活中零售小店越来越少,超市、卖场越来越多,商业业态的升级换代似乎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小零售店很难在和大超市、大卖场竞争中立足。

  这家小店却似乎给了人们相反的例证。出于好奇,我隔三岔五地去店里看看,想弄清楚其中的奥妙。时间久了,渐渐地也看出一些门道来。

  和刚开始时相比,小店里蔬菜的品种反而有所减少,但比较之后发现,保留下来的品种,多是超市、农贸市场没有或者比较走俏的品种。看来店主很善于总结,他根据前期销售情况,利用自己决策灵活的优势走了差异化的路子。

  跟超市、农贸市场相比,小店蔬菜的价格反而要高一点。一是因为有些品种超市、农贸市场不常有,小店有自己蔬果品种上的优势,自然就拥有了“定价权”;二是小店里的蔬菜,的确比其他地方要新鲜。每天能卖多少,店主心里基本有数,进货的时候就不会要太多,偶有卖剩的,也很少见他拿出来低价卖,估计都是自己“消化”了。倒是农贸市场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有人在低价叫卖不新鲜的蔬菜。这样一来,“小店蔬菜新鲜”的美誉就传开了。

  反观经营困难的农贸市场,整个市场的人气聚集,非一日之功。在人气不足的前提下,一个市场内聚集了几十个摊位,对每一位摊主来说,不仅没有规模效应,反而加剧了同业竞争。和小店相比,他们没有小店店主熟悉周边居民消费习惯的优势;和超市相比,他们缺乏连锁超市统一配送、成本低廉的优势。几个因素叠加影响,农贸市场的摊位经营状况不佳也就不奇怪了。

  前几天去小店,发现店主做了一块大大的招牌,上头写着“百姓蔬菜店”。看来,店主不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而且在取名的时候,心里都想着自己的顾客。在这样的有心人经营下,小店的生意怎么能不红火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