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金融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镇银行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本报记者 刘 溟 实习生 张艳利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

  “丢掉望远镜,拿起显微镜”,这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村镇银行行长许操提出的经营方式。这家2008年12月开业的村镇银行,由江西九江银行发起,规模虽不大,但其对小榄村的全体农户来说,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行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设计了“农家乐”、“易得金”、“三户联保”等贷款品种,对无法提供合法抵押物的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或联保的方式进行。针对中小企业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贷款数额、担保方式、利率执行等。在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企业做“朋友”,在信贷投放调查中不仅重视“望远镜都可以看到的指标”,更注重“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信息”,如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纳税情况、流水等。

  像小榄村镇银行这样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还有很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自银监会在2006年底首次提出设立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7家,其中村镇银行几乎占到90%。到今年3月,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

创新机制化解难题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改造农村金融业,使之适应农村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亚太金融学会会长黄玉峻说,为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扶持与推进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已经推出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制定了激励政策。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今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涉农”信贷补贴和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实施三年补贴政策,激励了信贷投入。同时,对边远农村的村镇银行的设立放宽了准入条件,以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如四川省支持商业银行先下乡、再进城,促进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

  其次是致力于推动农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如四川省针对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特性,制定了配套的创新政策,如明确商业银行机构在所在区域的最低贷存比例,不提倡将银行办成典当行、当铺、抵押银行的经营取向,鼓励和支持资本充足、治理健全的县域银行机构,探索贷款专项补贴,予以政策性代理业务定额补助制度,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履行商业责任等。

助推农村金融结构优化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

  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应从农村金融的制度结构、信贷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农村金融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一批有地区特色和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支持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和支持乡村银行的建设,发挥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村金融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建设,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业推动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提高农村生产力,使优秀的生产力要素和资金一起向农村流动,才能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他介绍说,在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调查发现,一些真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信贷资金不是投放在农村地区,也不是由农村金融机构投入的,而是由城市金融机构投入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突破地域限制和机构限制,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兼并,根据农村经济的需要,打通城乡之间、国际国内之间的金融市场通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抵押担保能力,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