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现场◇
见证一块石疙瘩地的“新生”
本报记者 顾 阳
  这片20亩的开荒地由平果铝开采2年后还地于农民。内银屯村民开始试种甘蔗,“按照现在的长势,每亩少说也有5吨的收成。明年产量肯定会更高!”黄永旺说。  本报记者  顾 阳摄

  如果不是黄永旺的介绍,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1年多以前,眼前这块郁郁葱葱的土地竟还是“土里长石头”的石疙瘩地。

  黄永旺是平果县马头镇内银屯的屯长。10多年前,他和40多户村民一起在杂草丛生的山坳里开垦出这块开荒地。“以前,这里就和周边一样,土少石头多,东一块西一块,实际上也种不了什么。现在多平整啊,连拖拉机都能开进去……”黄永旺指着旁边的石坡地说。

  内银屯是个地少人多的屯子,全屯45户人家只有32亩耕地。2007年7月,这块开荒地被平果铝确定为采矿临时用地,双方签订了临时用地协议。

  “当时协议使用期限是3年,包括占用期和之后的生物复垦费在内,村民每亩地获得1.89万元补偿。”黄永旺告诉记者:“大家对补偿都比较满意,以前这些石疙瘩地只能种点玉米、甘蔗,每亩年收入也就千元上下吧。”

  不过,在协议上签字那一刻,大伙的心里还是在犯嘀咕:“这地还回得来吗?”黄永旺说,以往,矿上用地都是征用,村民领到了征地补偿款后,这地就不再属于村里了。现在,虽说是临时使用,但这个补偿款与以前征地时的补偿费给的一样多,实话说,心里还真没底!

  这样的顾虑在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领导的心中也并不是没有。“村民们能不能信得过我们,能不能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用地改革试点的成败!”中铝广西分公司总经理瞿向东说。

  “我们拿到地后,马上进行强化开采。内银屯这20亩地仅4个月就采矿完毕,当年12月即进行工程复垦。”中铝广西分公司矿山部主任杨海洋介绍说,包括内银屯这20亩地在内,首批试点的204亩土地采矿仅用了15个月就全部完成;后续试点的100亩土地采矿速度更快,仅用了4个月。这让平果铝保证实现“3年之内还地于民”的信心大增。

  “屯子离这里不远,有事没事,我们都会来这里转转。要是能还回来,我们祖祖辈辈就有平整的地种了!”黄永旺轻描淡写地说着。从他的眼神里,记者还是看到了村民们对于土地的渴望。

  这样的期盼在18个月后成为了现实。今年1月9日,一场特殊的签字仪式在平果铝二期矿山龙来采场举行————中铝广西分公司矿山部主任杨海洋与马头镇内银屯、龙来村的村民代表在平果铝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还地协议》上郑重签字。至此,包括这20亩开荒地在内的99.52亩复垦地,经验收确认后分别交还给了内银屯和必罗两个村民小组。

  “真的没想到!没想到平果铝这么快就把土地还给了我们,而且是经过平整的地。大伙儿是既得了钱又得了地,高兴啊!”回忆前半年前的那一刻,黄永旺内心依然充满着感激。

  “这20亩地归还后,屯里推荐暂时由我承包下来。3月初,我们在这片地上开始种甘蔗。甘蔗抗旱,肥料也要得少,先种点试试看。今年毕竟是打基础嘛!”不过,眼前这绿油油的一片,还是让黄永旺有点喜出望外:“按照现在的长势,甘蔗地每亩少说也有5吨的收成,已经达到我们这平均水平了。但这还是生地,明年产量肯定会更高!”

  从山坳里的石疙瘩地,到坑洼洼的采空区,再到现在绿油油的“聚宝盆”,黄永旺和村民们共同见证了这块开荒地的“新生”;而黄永旺们所不知的是,他们正在亲历着我国矿山用地模式的一次新变革,并成为这个奇迹的见证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