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发展思路,助推江淮腾飞
文/本报记者 文 晶 白海星

  从合淮同城化,到江淮经济发展挺起脊梁,这道命题该如何论证?

  众所周知,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区域经济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而安徽缺乏的正是具有强烈辐射效应、强大带动力的中心城市。在这种形势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不但对合肥市经济是一种促进,而且对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早在2006年,安徽省就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但是,这个包括3市的经济圈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水平上,与周边的武汉、南京、中原、徐州经济圈都无法相比,2007年,上述四大经济圈的GDP分别是5868亿、7364亿、8582亿、4448亿元,而合肥省会经济圈GDP只是2178.6亿元,还不到人家的一半,这样的经济总量很难对周边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也不足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势下,如何让合肥变得更大更强,成为打造省会经济圈的第一要务。

  2007年11月,淮南市这个安徽省第二人口大市、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主动要求融入省会经济圈,正是合肥经济圈“强筋健骨”的大好机遇。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淮南的战略举动,使我们深受感动,应对竞争,需要携起手来,发挥整体优势,才能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并壮大自己。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合淮同城化”是一个双赢战略,合肥市将积极响应,大力支持,不遗余力地推进!”

  合淮同城化到底对做大合肥经济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说出了5个“有利于”:

  ————有利于提升合肥经济圈在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由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构成的合肥经济圈将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5%,通过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可以拓展合肥经济圈的北翼经济实力,促使城镇空间发展由“带”型结构向“风车”型结构转变。到2020年,由合肥、六安、巢湖以及淮南、蚌埠形成的合肥经济圈扩展地区将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0%左右,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得以强化,将为安徽加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利于增强合肥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力。合肥是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淮南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通过合淮同城化,使合肥经济圈向北扩展,沿淮城市群向南突围,对于缝合纵贯南北的城镇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有利于以“北聚南调”谋求整个区域的共赢发展。“北聚”是指强化合淮两地产业与服务功能,“南调”是指优化合肥经济圈南部生态环境。依托正在规划中的工业走廊,引导沿海地区资金、产业向主要交通交汇节点城市聚集,促进合肥、淮南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调整六安—合肥—巢湖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缓解巢湖流域地区和淮河六安地区支流水系的生态环境压力。

  ———有利于形成显著的中心城市联合带动效应。目前合肥城市人口260万,淮南113万,是省内人口规模最大的两座城市,再加上六安、巢湖等城市的聚集效应,将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城镇人口规模达1000万人的城镇密集带,将占到全省城镇人口的30%。这个意义是深远的。

  ————有利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在合淮同城化战略带动下,以区域合力形成拳头,整合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必将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那么,这个跨越了合肥省会经济圈和沿淮城市群两个经济区域的合作,带给我们的将是两个经济区域彼此联合、融合、共通的展望,沿淮城市群或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动力和活力。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