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分析
“借”来的钢结构产业
本报记者 廖晓飞

  湖北省团风县是黄冈市一个建县12年的新县,前几年还是贫困县。2008年,团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50.1%。一个没有特别资源优势的县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用了“凿壁借光”这个词形像地说明了团风县的发展模式。“借”武钢、鄂钢、新冶钢的原料,发展钢结构产业;“借”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之机,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圈,参与圈内产业分工与协作。

  团风县经济局局长孙东华介绍说,团风的工业就是借来的“钢结构”产业。从2006年团风县引进第一家钢构企业———潮流钢构开始,钢结构产业就在团风县生根发芽。仅2007年,进驻团风县的钢结构企业就达12家。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钢结构产业及相关配套企业(项目)24个。全部项目投产后,全县钢结构产业集群可年产各类钢结构制品100万吨,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事实上,建县后的几年内,团风一直在谋划如何在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团风县走上了发展钢结构产业的道路。

  2004年4月,当地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民生银行在武汉要建一栋楼,需要2.4万吨钢结构构件。周边汇集了武钢、冶钢和鄂钢等几个大钢厂,然而,建造这栋大楼的钢结构竟然都是从千里之外的杭州运过来的。而这些钢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却是武钢的。“2.4万吨钢产自武钢,用在武汉,其间却要运往浙江加工,往返2000余公里。”产钢大省却没有充足的钢材加工能力!

  “当时县委、县政府对团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团风县完全可以‘借’周边城市的资源为己用,形成自身发展钢结构的优势。”孙东华说,团风处于武汉城市圈“1+8”的经济圈核心内,首先是“借”市场,背靠武汉,辐射范围能达到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其次是“借”原料,武钢、鄂钢、新冶钢都在70公里范围内,钢材料的来源不成问题;最后是“借”武汉城市圈发展,圈内“交通一体化”,从团风到武汉有江北一级公路,离武汉新港的阳逻码头也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武汉新港建成后,钢材料和产品又可以实现水陆联运。

  于是团风县在城北开辟了钢构工业园区,开始了钢结构产业的招商引资。

  记者在团风县鸿路钢构厂看到,厂房内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介绍说,公司是由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鸿翔建材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新建的。

  同样处于中部地区,为什么安徽的企业来到湖北投资? 

  王伟的回答也印证了孙东华的“借”市场观点。“因为这里的市场广阔。目前东部沿海的钢结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且钢结构生产厂家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而中部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市场潜力很大。”王伟说,“我们靠近市场,加工完的钢结构可以就地销售,利用武汉快捷多样的运输,还可以辐射到周边省份。”

  以“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为依托,借助处于武钢、新冶钢、鄂钢中心地带的优势,团风县还计划建设一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进一步把钢结构产业做强做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