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哈尔滨:
发展社区经济 服务百姓生活 增加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乔文汇

  编者按 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繁荣社区经济,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在当前形势下,发展社区经济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有效举措。

  黑龙江省积极引导大型连锁企业放眼社区服务业,到社区设立小型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等商业网点,不仅为商业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有效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黑龙江省社区经济发展较快,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万余个社区商业网点,从业人员达70多万人。如何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的消费潜力?黑龙江省作了有益的探索。从本报记者采访的实例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社区经济方兴未艾,正显示出勃勃生机。

家门口的服务市场大

  在哈尔滨采访社区经济,记者首先想到中央红小月亮便利连锁店。“许多哈尔滨市民都有在‘小月亮’购物的经历。”采访中市民常睿说,当地人对这个店非常熟悉。

  自1997年第一家店开业至今,小月亮便利连锁店已发展到200多家,目前中央红小月亮超市公司的年销售额近5亿元,位列“全国连锁百强企业”。

  缘何“小月亮”在10余年间越来越“亮”?“主要的是靠一股‘钻’劲。”中央红小月亮超市公司总经理孙熙超告诉记者。

  “在店址选择上,坚持往社区里‘钻’,做到与民为邻,服务社区。”孙熙超说,小月亮便利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基本都能满足,还能代缴水电费、煤气费、为公交IC卡充值。“社区居民需要这种家门口的服务。”

  市民常睿说,虽然大型超市商品齐全,可如果只买日常用品,就没必要去那里,而且与超市比,小月亮便利店的服务更加多样,可解决人们的不时之需。

  记者了解到,中央红小月亮超市公司旗下也有像沃尔玛、家乐福那样的大卖场,还开设了一些中等规模的超市,但如今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便利店上。“因为开店条件低,消费群更加固定。”孙熙超说,“这也是我们与超市进行错位竞争的重要策略。”

  目前在200多家小月亮便利店中,有170多家开在哈尔滨,其余落户在省内其他城市,最远开到了黑龙江畔的萝北县。公司计划到2012年,便利店数量达到500家。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初,小月亮连锁店开始实行加盟扩张。两年来,公司坚持对加盟者进行培训、实训,派专业技术人员驻店指导,根据每个店每天的经营数据,分析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这些措施使新开的加盟店全部达到了盈利目标。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红小月亮超市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推出网上便利店,在线销售。“2012年哈尔滨地铁开通后,公司还准备开设24小时店。”展望未来的发展,孙熙超信心十足:“在哈尔滨,便利店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通过不懈努力,完全可以‘钻’出来一个大市场。”

  调查手记:便利店是社区经济的重要因子,在社区发展这一商业业态,不仅可以满足、拉动居民消费,还能创造就业岗位。社区便利店如何发展,哈尔滨小月亮便利店靠的是一股“钻”劲。首先在店址的选择上,往社区里“钻”。其次在服务上,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在便利上下足功夫,因为便利是便利店提供的最大服务。只要坚持这两点,必然能够“钻”出来一个大市场。

秧歌活动“增”出了新需求

  东北有扭秧歌的习俗。无论冬夏,一到傍晚,一支支秧歌队便活跃在哈尔滨市区的大型广场、立交桥下和街心花园里。人们舞动彩绸和折扇,伴着鼓点和唢呐声起舞,成为哈尔滨的一道风景。

  起初,大家并不在意穿戴,身着运动服或休闲装便走出家门,凑在一起扭秧歌,出发点很单一,就是为了健身和娱乐。随着秧歌队的增多,特别是市里组织了几次秧歌大赛,激发起大家的表演积极性,踩高跷、划旱船、骑“毛驴”、手绢舞等纷纷亮相。各支队伍聚在一起打擂比试,这就不仅要看谁扭得专业,还得看服装是否抢眼。有些秧歌比赛还设最佳服饰奖,更让舞者对服装和道具倍加重视。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一些与秧歌有关的行业渐渐兴旺起来,首先带动的是专业服装的制作和销售。由于对场所要求不高,开办门槛低,一些秧歌服装道具的生产、销售企业就设在社区。在哈尔滨市靖宇头道街,就有多家批发零售秧歌服装和道具的商店。这里虽然被称为“街”,其实就是一条大胡同,依附于向阳社区。一家店主对记者说,“这里位置偏僻,但不影响销售,因为消费群体固定,店面地点对经营不起决定作用,十分适合在社区里办。”

  这家店主告诉记者,“商店原来主要经营笔墨、乐器等用品,后来经常有人来询问是否卖秧歌服,于是就联系厂家进些货,结果销售情况还不错。”慢慢地,这条胡同在秧歌爱好者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不仅是本地人来选购,周边市县的群众也慕名而来。”记者在这家商店看到,除了秧歌服装、锣鼓、唢呐外,还有旱船、“毛驴”等大型秧歌用品,店主说,这些用品也十分畅销。

  今年70岁的王文学就经常到靖宇头道街购置秧歌服。王文学是哈安社区秧歌队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日子越过越宽裕,这些年每年至少买一套秧歌服,别人也这样。”王大娘说,“有些‘发烧友’甚至有十几套秧歌服。”

  秧歌热催生了制作和批发秧歌服装、道具的小型企业和商店。大秧歌活动“增”出来的需求,不经意间,在社区里“开花结果”。

  

  调查手记:社区经济除了包括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业外,还包括社区特色产业。哈尔滨向阳社区由于集聚了众多的秧歌服装道具批发销售企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区经济。究其成因,主要是商户盯住了社会上的特定消费需求,并及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商机,同类商家越聚越多,就形成了规模,创出了知名度。有需求就有市场。立足社区特点,瞄准社会消费需求,小社区可以做出大文章。

瓜子花生里的大生意

  每天早上6:30,老萧都准时出现在哈尔滨市上夹树街的社区便民市场,一直忙活到下午四五点钟,或者晚一些到晚上七八点钟。“反正把摊位上的葵花子、花生都卖掉,才收摊回家。”老萧说。

  老萧名叫萧荣升,今年52岁,老家在距哈尔滨市50多公里的肇东市。起初他并不经营炒货,而是贩卖青菜。一次回老家探亲时发现做炒货生意不错,资金投入不大,市场里也没人干,就和老伴干起了这行。

  “奶油瓜子、五香花生,刚出锅的,随便尝尝……”老萧趁着与记者搭话的间隙,向过往行人吆喝售卖。“现在的人工作都忙,哪有时间和精力炒瓜子。”老萧抓起一把瓜子,往记者手里塞:“你说也怪,不少顾客就是认咱这个味。”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炒熟的瓜子每斤价格从6元到10元不等,而生葵花子零售价每斤仅3到4元,老萧的利润很可观。在去年入冬时,炒货更是“身价”大增,有些日子熟瓜子甚至达到12元一斤。

  来买炒货的张淼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家人很喜欢吃老萧卖的瓜子和花生,每周至少买两次,“火候正好,而且干净卫生,吃着放心。”

  老萧说,“到批发市场进货时,咱净挑好的,卖的时候也不缺斤短两,时间长了,回头客自然就多。”老萧告诉记者,“年三十前那几天卖得最好,平均一天卖掉100多斤。”

  3年前老萧的生意却不如这般红火。那时老萧刚开始干这行,最初一段时间火候掌握不好,瓜子不是炒焦,就是不熟,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于是他没事就走街串巷,看到有卖炒货的就在一旁细细看,虚心求教,再买些回来品尝、研究。就这样边学边干,没多久老萧就掌握了技术,炒出来的味道越来越好。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老萧在市场里租个店面。老萧说:“这个市场虽然看着小,但实际上作用很大。”他向周围指了指接着说,“你瞧,就这十几栋楼,就够我们忙活的了。”

  调查手记:说老萧的商机是靠诚信获得的。如何保证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安全,是搞活社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监管,发展连锁经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信用制度。如何为小商户和小商贩们制作“信用标签”,建立和完善社区市场经营者的信用记录制度是个大问题,因为这是保证社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养老服务暖人心

  见到张慧时,她正在陪老人们玩扑克。“李阿姨,有客人来啦,快来替我一下。”张慧一边招呼李阿姨,一边起身把记者引进门。

  今年47岁的张慧是哈尔滨市康乐老年公寓的院长。走进这家坐落在抚安社区的老年公寓,记者时刻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客厅宽敞明亮,寝室干净整洁。晚饭后,许多老人散步回来,有的在玩扑克,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聊天,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张慧原来是龙江仪表厂职工,从企业下岗后,她发现社会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缺少照顾,就觉得“如果办个老年公寓,既能照顾老人,自己又能实现就业,是个两全其美的事。”于是张慧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创办了康乐老年公寓。作为哈尔滨第一批老年公寓的创办者,张慧说当时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到民政部门去办手续,民政部门却从未办理过类似手续,就让她先干起来再说。

  “为老年人服务可不简单,从事这项工作一定要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张慧对记者说,“人们常说菜肴要色香味俱全,但对老年人来说,不完全是这样,关键要把饭菜做得软烂一些,这样老人们才咬得动,易消化。今年元宵节时,一些家属担心老人噎着或难以消化,但张慧觉得元宵节一年一次,应该让老人们尝尝。她想了个办法,把每只煮熟的元宵分割成四小块,再盛给老人们吃。吃着香甜、松软的元宵,老人们都非常开心。

  今年78岁的李秀芬大娘,已经来公寓生活4年多了,很喜欢这里的生活。“张院长对我们照顾得很好。她每天五点半就起床,为大家烧水做饭,一直忙活到晚上八九点,等我们都睡了,她才休息。”李秀芬说。

  张慧对老人体贴入微的照顾,让老人和家属都特别满意。一传十,十传百,康乐老年公寓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家属带着老年人慕名而来,目前公寓共照顾60多位老人。在社区的帮助下,康乐老年公寓还开办了两个分公寓,增加了日托等服务项目。

  凭着一股“闯”劲,张慧干出了一番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哈尔滨,还有许许多多像张慧一样的人。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哈尔滨的社区养老机构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调查手记:服务业是社区经济的主体,这其中许多行业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比如社区养老业。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养老业近年来渐成规模,但目前也遭遇发展瓶颈。采访中张慧坦言,“这个行业利润很低,价格定高了会造成客源流失,价格低了又难以保证收益。”发展社区养老业,固然需要创业者“闯”的劲头,但还须多方扶持。

新闻背景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黑龙江省日前出台了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到2010年重点培育20家社区商业骨干企业,繁荣社区经济。

  基于本省社区经济现状,黑龙江引导大型连锁企业放眼社区服务业,到社区设立小型超市、便利店、肉菜店、早餐店、洗衣店等商业网点;重点扶持5户家政龙头企业,在省内中心城市开展家政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扶持便民服务企业发展中介、配送等预约上门服务,做大做强社区家政业;制定社区菜市场建设标准,在省内中心城市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鼓励各市县政府对新建、改建标准化菜市场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引导大型批发市场、流通企业进社区;鼓励市县政府对发展早餐门店、早餐亭给予补贴,引导餐饮企业开展早餐服务,在中心城市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健全旧货流通网络,在城市社区建立旧货收购点和慈善捐助站,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统一规范的社区旧货收购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

  近年来,黑龙江省社区经济发展较快,截至目前,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中心城市的1615个社区中,共有商业网点10.8万个,从业人员70多万人。

图片说明

  图一:哈尔滨小月亮便利店坚持“钻”社区,结果“钻”出来一个大市场。

  图二:闽江市场与闽江小区同时竣工,开业至今已过去整整10年,在方便小区居民的同时,也创造了百余个就业岗位。

  图三:哈尔滨市保健路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大厅咨询。保健路社区是黑龙江省首个示范社区,社区服务大厅可办理民政、社保、卫生、教育等60多个审批事项。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