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部竞争力分析·增长极篇 ②
为资源大省提供转型动力———山西大力推进太原经济圈建设
本报记者 陈莹莹 李歆月 刘存瑞
                                 太原钢铁集团冷轧硅钢车间。张轩瑜摄

  前不久,太原、晋中两地实现了煤气供应互通。这是继公交线路、广电网络对接之后,两地同城化迈出的又一实质性步伐。2006年,山西首次提出“加快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同城化建设”,太榆同城化成为太原经济圈建设的突破口。

  山西是一个资源大省,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尤其是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主导产业;山西的很多城市都是依靠资源性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互补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太原经济圈”建设。

  通过太原经济圈的建设,统筹城市间的生产力布局,增强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对全省和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带动力的优势产业,山西正在积蓄资源大省转型的动力。

  同时,建设太原经济圈也将提升山西的优势。太原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孙 说:“太原经济圈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东部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可以通过太原经济圈更好地辐射到中西部地区,这将提升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区位优势!”

  太原经济圈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目前,太原经济圈的发展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区域的行政界限,二是太原的吸引力,三是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同质化。”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分析说。

  “我们应该更注重发展太原自身,提高太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太原的辐射带动作用。”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认为,建设太原经济圈,首先要提升太原的城市功能。

龙头城市绿色转型

  太原经济圈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合理的产业分工基础上。形成这种分工的前提,是太原提升自己的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来凝聚周边的城市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太原经济圈的中心,太原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突出:国家“一五”时期投资的156项工程,有11项落户太原;山西省的科技力量70%集中在太原;太原高新区拥有53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拥有太钢、太重、山西焦煤集团等一批重工业龙头企业……

  而另一个现实是,太原的城市功能相对滞后,周边北京、天津、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对太原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有很强的吸引力。“晋城人去郑州,阳泉人去石家庄,大同人上北京,运城人去西安。”当地人总结说。早在1986年,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三门峡市、山西运城市和陕西渭南市就建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

  “和中部其他省相比,山西的城镇布局相对分散,内向度较低,合作也较少。”张复明说,太原经济圈的城市不够集中,也不如其他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基础好。

  “只有太原的城市功能足够完善,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圈的中心。”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清宪认为,改变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才能不断增强太原对周边城市的凝聚力。

  “归根到底,首先要提升太原的整体竞争力,这是建设太原经济圈的抓手。”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说,必须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来增强太原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带动全省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太原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但在太原市市长张兵生看来,产业结构偏“重”不一定是坏事。“这是我们的特色,与盲目让产业变‘轻’相比,我们更应该让产业变‘绿’,让重型结构生态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张兵生说,绿色转型是指太原由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目标是构建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繁荣的绿色产业新格局。

  绿色转型从产品升级开始。

  在富士康科技工业园落户太原之前,山西的镁、铝资源一直以原矿的形式出口,整个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而如今,一个富士康园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外壳在国际市场上卖200多元,比镁锭的价值提高了50倍。

  绿色转型经产业升级深化。

  国际金融危机使能源产业利润率下降,却带来了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好时机。2007年,太原市形成了82个绿色转型科技需求项目,安排21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绿色转型。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煤炭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太原市给自己定的4个新目标。

  此外,太原市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城市承载能力。2008年,太原市区二级以上的天气到了302天。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45天。

  “2009年太原国际镁业大会暨展览会”上,来自全球的200多家镁企齐聚太原,大会议程的第一项就是国际镁工业气候与空气质量保护专题研讨会。从卖原镁到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再到将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上议程,太原的金属镁产业走上了一条节约发展的道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类似于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金属镁集散交易中心便会成为现实。

  “太原应以一个中心城市的姿态服务于黄河沿线,为黄河中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申维辰说。

核心圈层产业互动

  一个经济圈必须有可持续动力支持。统筹太原经济圈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增强城市间的互动协作,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在太原买糕点上哪儿?”“去双合成!”

  双合成是太原一家专门从事烘焙食品加工的百年老店,不仅深受太原市民的喜爱,更已成为太原的标志之一。不少人到太原和晋中旅游,都会捎上几盒双合成的糕点。

  2007年,双合成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新建了3万多平方米生产基地,这个基地投产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烘焙加工基地,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年转化农副产品10万吨,并间接带动包装、物流等一批关联企业发展。

  “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生产加工基地,是公司快速扩张的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太原和晋中市区域合作的前景。”双合成负责人告诉记者,投资晋中将有效整合双合成的生产、培训和旅游功能。在引进老字号双合成后,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能提升知名度。

  这种通过核心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在园区间和城市间进行产业合作的例子屡见不鲜。山西省焦煤集团确立了古交、兴县、吕梁山、王家岭、临汾山西焦化、汾阳焦化6个循环经济园区,计划整合省内的500家煤矿。

  “焦煤在全省煤炭企业中率先实现了煤炭工业体制的创新,我们建立起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结构,使集团的体制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大大增强。”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告诉记者,焦煤集团在全省有20多家关联企业,运城、临汾、吕梁、晋中等都有民营焦化企业为其配套。

  “北有不锈钢,南有富士康”,这一南一北,分别指位于太原市区北部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位于太原市区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围绕太钢、富士康、太重集团这些大型企业,太原分别形成了带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不锈钢产业集群、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铝镁合金产业集群。

  除了企业与园区间的合作之外,太原经济圈核心圈层产业布局的调整也正在进行。

  “山西的城市多数靠资源型产业发展壮大,城镇化进程也建立在资源背景下。”张复明认为,这给山西建设太原经济圈带来了两个影响:“首先,这些城市虽然工厂林立,但人居环境较差;其次,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严重,‘我会干的你都会干,我生产的你都不稀罕’。城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不同层次产业间的互动和互补,而产业同构恰恰成为这种互动和互补的障碍。” 

  只有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产业同构。“一个经济圈决不能搞重复建设,不能仅凭短期效益决策。”申维辰说。

  太原经济圈核心圈层开始产业布局的调整:古交市承接从太原市区转移出来的焦化与电力产业,形成能源产业集群;位于太原正北的阳曲县承接太原市“退二进三”转移出去的产业,建设镁合金产业园区,并进一步向吕梁发展;清徐县发展以醋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和精密铸造加工产业集群;平遥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汾阳市和文水县重点发展酿酒业和制造业……

太榆同城率先突破

  太原经济圈建设,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突破口在于推进太榆同城化。共识形成之后,太榆同城化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太原做过一次关于“太原经济圈建设难点和突破口选择”的调研,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树人说,通过调研,他们形成了共识:太原经济圈建设,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突破口在于推进太榆同城化。

  事实上,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合作早已开始。太原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史铁成介绍说,2002年,晋中140多辆客运车、太原80多辆客运车被纳入山西省交通厅公路局统一管理,成为两市间的旅游公交,以旅游景点对旅游景点的形式,专走太原—晋中—平遥这条旅游线路。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感受到太榆同城化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史铁成说。

  太榆同城化的必要性同样来自于太原的客观现实:太原市东部、西部、北部三面环山,发展空间受限,与其南边接壤的晋中市榆次区,就成了太原重点的发展方向。

  晋中市市长张璞从几个方面展望了太原与榆次的产业合作:一是两市加快了资源要素的整合,提升了优势产业的组装配套能力。借助太原重装和重汽产业发展,榆次将发展成为山西省专用车改装生产基地;太原开发区、太原高新区与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则统筹规划了产业布局,加快医药、食品及新材料等产业的集群发展。二是两市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与发展,力图打造辐射全省的服务中心,发展集仓储、运输、配套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物流产业,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全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同城化的进程,给紧邻太原的榆次区乌金山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镇里的窄路如今成了榆次北外环;为了与太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接,镇里投资2000万元建成寄宿制中学,投资600万元建成现代化卫生院,投资300万元建综合广场,和太原市的差距越来越小。

  除了产业合作,太原榆次之间交通一体化也快速推进。如今,乘坐每5分钟一趟的城际公交往来太原和榆次只需要半个小时。

  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张璞说,“晋中有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榆次县衙,太原有晋祠,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两地共同打造一个辐射全省的山西旅游集散中心。”

  文化,不仅在太榆一体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成为太原经济圈城市之间的纽带。“城市群之间的纽带也许是河道,也许是铁路线或公路线,但它必须起到一个载体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张复明说。

  “晋文化在太原经济圈的发展中便起到了这种纽带作用。”申维辰说,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扩大了太原经济圈的文化影响力。从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入手,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太原各城市间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产业与经济融合,提升太原经济圈的竞争力。

相关链接

  太原经济圈以山西省会太原为中心,以晋中的榆次、平遥、太谷、祁县、介休,吕梁市的汾阳、文水、孝义、交城,阳泉市的郊区和孟县,忻州市的原平和定襄等县(市、区)为核心圈,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在经济总量上占到山西全省的40%以上。

  太原经济圈以山西省会太原为中心,以晋中的榆次、平遥、太谷、祁县、介休,吕梁市的汾阳、文水、孝义、交城,阳泉市的郊区和孟县,忻州市的原平和定襄等县(市、区)为核心圈,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在经济总量上占到山西全省的40%以上。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