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着庄稼地做学问的院士
  官春云院士(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油菜地田间从事科学研究的。

□ 本报记者 韩 霁 

  为了让油菜产出更多的油水,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官春云下到田里,像农民一样耕耘、播种、收获。

  望着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官春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和满足。在湖南,人们常说“搞杂交水稻有袁隆平,搞双低油菜有官春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对我国食用油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中国油菜之父”。

  1959年,官春云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从此,在广袤的田野上,多了一个勤奋耕耘的身影。 

  我国已有几千年种植油菜的历史,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油菜科研工作者苦苦追寻着破解的途径。在众多研究者中,一位25岁的年轻人发表的关于“油菜冬发”的理论可谓一鸣惊人。这个年轻人就是官春云。

  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一样,科学报国的理想深深扎根思想深处,为了让油菜产出更多的油,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官春云下到了田里,像农民一样播种、耕耘、收获。1978年,与“油菜冬发”理论相配套的技术在长江中游推广开来,使当地的油菜亩产由原来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以上。

  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第一个“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双低”新品种不仅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且营养价值也更高。“中国人也应当有自己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官春云开始向新的研究领域跋涉。

  根据化学杀雄配组自由的特点,1979年官春云筛选出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杀雄剂,使育种方法大大改进、育种效率大为提高;为了早日育出油菜新品种,官春云与他的同伴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南繁北育”,湖南各地市和云南、黑龙江等省份,留下了官春云和他的同事奔波的足迹,翻地、耕地、播种、间苗、施肥、选株、收获……官春云亲力亲为。 

  1987年,“湘油11号”诞生了,这个我国首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268公斤的最高纪录。之后,官春云又相继育成湘油13、湘油14、湘油15、湘农油57l等6个双低品种,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安徽、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广。

  虽然官春云一直在学校工作,但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与农民生活在一起,这使他更加熟悉农村,知道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农业科研也更加有针对性。

  好的品种离不开好的栽培手段,为了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官春云将研究重点放到了实用简便的栽培手段上。2000年,官春云领衔的油菜科研团队推出了油菜免耕直播联合播种机,为了让农民了解机器的操作方法,官春云亲自在田里为农民演示,随着机器在田里行进,挖坑、播种、覆土、施肥几个步骤一气呵成,省时省力,而且实现了规范管理,看到农民朋友脸上的笑意,官春云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

  当前,年产2000多万吨油菜籽植物油,在我国植物油总消费中占三分之一。如何在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油菜增产,考验着官春云和其他科技工作者。

  “油菜提前播种20天,提前成熟15天,对于中国食用油安全重大意义。”官春云说,“攻克了这个难题,湖南的3000万亩冬闲田就成了‘油库’!”开发冬闲田是官春云现在最关注的事情之一。

  对湖南来说,种植面积虽达到1200万亩左右,但在双季稻产区,大片田地在冬季只能闲置,如果能够育成更加早熟的油菜品种,就能把“冬眠”的土地利用起来,变为“油田”。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用油需求,构筑国家的食用油安全,帮助农民增收,他不断向自己设置一道道难题。

  现在,年逾七旬的官春云,依然工作在农业科研一线,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油菜的农民“支招”。官春云告诉记者,油菜是我国第五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接近全世界油菜面积的三分之一,单产接近世界平均产量,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食用植物油自给还有很大缺口,他和其他油菜科研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