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5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档进位  激发潜在优势
本报记者 廖晓飞 鲍晓倩 魏劲松
  湖北襄樊高新区东风日产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去年总产值120亿元,今年一季度产值25.7亿元,利税4.6亿元。                                   李 淼摄

  “优势如果不能转换成生产力,就只能叫潜力”。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使湖北的优势加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在湖北采访,很多受访者都提到了湖北的比较优势:区位上,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科教上,实力雄厚,高校林立;产业上,基础扎实,配套完善;还有充足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中部大省的湖北,兼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双重优势。

  “优势如果不能转换成生产力,就只能叫潜力。”梁亚莉认为,国家政策的导向性已经开始产生效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引导下,湖北多年来积攒的优势得到发挥,加快发展,“提档进位,恰逢其时”。 

  2009年4月,武汉到合肥的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武汉到合肥的时间由原来的7个多小时缩短到1小时55分钟。这意味着从武汉出发穿越合肥和南京,到达上海的时间只需5个小时。据了解,武广客运专线也将在今年年底开通。届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广州仅需5个小时。空间上的拉近、时间上的缩短,带来的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为沿海地区产业、资金、技术大规模流入湖北开辟了通道。梁亚莉说,湖北所处的区位优势将随着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完善而进一步体现出来。

  不断涌入湖北的省外资金印证了梁亚莉的观点。2008年,湖北实际使用外资4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8%。而沿海一些行业和企业更是扎堆来湖北投资。在宜昌、襄樊和武汉,都建设了专门的“深圳工业园”承接从深圳转移出的产业。富士康在武汉的基地是其全国第二大基地,投产后能容纳20万工人;宝龙鞋业准备将其在东莞的制鞋工厂全部转移到黄石市的阳新县。

  参与区域分工,不仅仅是停留在区位优势的层面上。“转移是一个大趋势。通过这轮产业转移,我们因地制宜对全省产业重新布局,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湖北省经委主任欧阳万坤说,2008年湖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动作不断。中博会、华创会、“长三角”招商会、武洽会……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在荆楚大地展开,仅中博会就签下上千亿元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签订,让湖北加快融入“长三角”、“珠三角”。

  2008年,湖北的6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化工、纺织、食品和电子信息产业除纺织外产值都过千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5%。欧阳万坤说,“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43:41,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体系。

  湖北形成的现代工业体系和过去相比,特点鲜明。一是从过去依托传统产业,转变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二是从过去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三是从过去依靠制造业带动,转变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工业经济”的概念更大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