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剧目 建设队伍———山西省新绛县绛州蒲剧团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李 哲

  雨后,太行山上,一个普通的村落,村里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一片热闹的景象。“绛州蒲剧团来了!”一位大妈兴奋地对记者说。原来,绛州蒲剧团正在山西运城盐湖区北相镇东古村演出。

  “这次在我们村一共唱8场,一场6000元,村里付钱。这几年,靠着大棚蔬菜,大家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们早就念叨着,不管怎么样,都得把绛州蒲剧团请到村里演几场。”东古村党支部书记解拥军说。

  据绛州蒲剧团团长武俊英介绍,今年以来,绛州蒲剧团已经累计演出百余场,每场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这样的水平对于一个小剧种的县级剧团而言,可谓成绩骄人。就在前几年,这个团的演出收入最低时曾经只有每场400元,连职工的基本工资都难以发放,团里的演员也越走越多。到去年年初,全团仅有28人,基本没有骨干力量,连团长一职都是空缺。

  不到一年时间,绛州蒲剧团何以面貌大变?

增强队伍活力 推进剧目创新

  绛州蒲剧团的变化要从一份“奇怪”的工作说起。

  2008年3月的一天,新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和东旭一大早就来到了新绛县蒲剧团(此后更名为绛州蒲剧团)。他告诉大家:从今天起,我就到这里来上班了。他肩负的任务是,带领剧团闯市场。

  剧团改革的第一步就从建设队伍开始了。过去,绛州蒲剧团“演多演少一个样、演好演坏一个样”,演员们无心练功,水平得不到提高,剧团自然就没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剧团在团长聘任制、演员招聘制、分等级的基本工资加演出补贴的浮动工资制的前提下,由专家现场把关,最终建立了一个由65个人组成的行当齐全、阵容强大的演出团体,团长由全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传承人武俊英担任。武俊英被誉为“运城蒲剧第一人”,她的独特唱腔被专家们称为“俊英腔”,深受广大戏迷们的喜爱。

  剧团要被观众接受,必须有唱得响的好剧目、新剧目。“从去年3月份开始,半年多,我们一场都没演,一直在排练。”老旦演员贾小兰说。县里聘请了蒲剧专家指导排练,一手抓老剧目的恢复,一手抓新剧目的编排,很快《亲情》、《悠悠果园情》等剧目就产生了。2008年,在新绛县国庆文化周上,封闭排练了半年之久的绛州蒲剧团一经亮相,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赢得了同行和观众的赞叹。“一出戏刚唱完,就有人找到剧团,要请我们去演出。”副团长周森荣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火爆场面。 

改革扶持方式 提升剧团实力

  政府扶持方式的创新也是剧团改革成功的亮点之一。从2009年开始,新绛县政府将每年拿出30万元,一部分用于为全团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另一部分则用来“买戏下乡”。“政府和绛州蒲剧团达成协议,剧团每年送戏下乡100场。这种形式既有利于剧团的发展,也使得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新绛县县长王志峰表示。

  蒲剧是流传在晋南地区的一个剧种,深受百姓喜爱,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绛州蒲剧团也曾有过享誉全省甚至全国的辉煌经历,面对这样一家剧团的困难,新绛县政府并没有大包大揽,直接把剧团养活起来,也没有一下子把剧团一把推向市场,而是以繁荣文化为目标,采取了“造血与输血相结合,先强身再下海”的做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绛州蒲剧团先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业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剧团的实力,再由“减奶”到“断奶”,逐步轻装上阵,在观众和市场的考验中逐步壮大。

  绛州蒲剧团的改革成功为新绛县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据了解,新绛县又将改革的目光投向了绛州鼓乐艺术团。“鼓乐中没有语言内容,便于推广到全国、全世界。接下来,我们计划经过四步走,壮大绛州鼓乐艺术团,并带动整个新绛县演艺市场的发展。”王志峰满怀信心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