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比较优势 夯实发展基础———写在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闭幕之际
本报记者 栾笑语 牛 瑾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28日落下帷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本届中博会仍吸引了中外客商3.8万人,30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前来赴会,引进外资63.7亿美元。“尽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但中博会的人气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这说明国际国内各方面对中部地区有着更多的关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部作为’有着更大的期待,让我们看到了贵如黄金的‘中部信心’。”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

  中部信心从何而来?

  信心来自中部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夯实发展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在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约束度、产业布局饱和度、劳动力紧张度较高的前提下,中部的优势日益显现。中部在区位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枢纽;在资源上,地下有矿产、地上有粮食,都是当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发展要素上,人力丰富、科教力量较强,商务成本和投资成本较低;在市场上,幅员广阔、人口密集,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目前,中部各省人均GDP都已跨上了2000美元的台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成为中部发展新引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建设方兴未艾,今后的辐射带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中部各省不断加大投入、调整结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板块效应”和“洼地效应”更加凸显,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大活力。

  信心同时来自国家强大的政策支持。实施“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部六省夯实基础、苦练内功的同时,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部发展,形成了上下合力推动“中部崛起”的态势。

  在此次中博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重点在支持中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等七个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说,“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中央财政惠农政策将重点向粮食产量占全国30%的中部地区倾斜,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也表示,今明两年中部地区铁路基建投资约为7500亿元,将建成新线7000公里,将为中部地区创造75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装备、冶金、电子信息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信心还来自中部发展的新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转移的压力加大,步伐加快。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中部的区位、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在增强,中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既有机遇,又有优势。

  从此次中博会上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势头依然强劲;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继续增加对华投资;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物流等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危”中存“机”,中部地区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中部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内需为主。只有抓住机遇,中部地区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

  面对未来,中部六省充满信心。中博会上,六省主要领导已达成共识:中部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释放后发优势,着力培育竞争优势,有信心走出一条富于创新、勇于开放、可以持续的中部崛起之路。

  也许一组数字对“中部信心”最具说服力。今年第一季度,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3%,比全国平均高出5.7个百分点;中部六省中有5个省份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个省的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

  厚积薄发看中部,中部应当崛起,中部必将崛起。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