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旱地农业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2%,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65%。全国每年有7亿多亩农田受旱灾威胁,受旱面积3.26亿亩,成灾面积1.34亿亩。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损失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南方和北方频频出现干旱,使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入冬以来,中国多个省份遭遇了严重的旱情。据统计,截至2月9日,黄河流域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五省合计受旱面积1亿亩,其中重旱面积2165万亩,干枯面积148万亩。而河南的干旱更加严重,如洛阳伊川县有一道绵延上百里的西岭,水源奇缺,遇到干旱,连200米的深井也打不出水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2009年2月5日首次发布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次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应该使我们认识到,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一方面离不开节水抗旱农业科技的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用水观念和体制的形成。
生物节水是我国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更是发展我国作物生产,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生产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的研究,充分发掘作物的生产潜力,通过利用新的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离、基因聚合技术,培植一批小麦、棉花、牧草、水果和陆稻品种,使其不仅具有节水抗旱的突出特点,又具备稳定的形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能够在大旱时依然茁壮成长。为此,国家应该加大抗旱和生物节水研究经费的投入。例如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应继续加强对生物节水和抗旱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以此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基因资源,通过抗旱耐旱的新品种选育,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应打破传统的农业用水观念,做到科学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供水体制。一是制定科学的供水和用水计划,统筹解决好用水需求。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二是实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据统计,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不到5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一方水生产的粮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我国农业有着巨大的节水潜力。尽快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研究科学的灌溉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积极开展土壤墒情测报、预报,为科学灌溉和节水灌溉提供指导。(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