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的农家书屋搞得不错,曾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从镇上顺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行车不久,便来到一座土墙环绕的小院门前,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史正常早已等在门口。原来这里是史正常的家,李家堡村的农家书屋就设在他的家里。
早在2006年,甘肃省在定西市搞第一批农家书屋试点时,就选中了文化氛围较好的李家堡村。当镇、村领导决定把农家书屋建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史正常的家中时,51岁的史正常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不过,心里还是有些犹豫,一是怕自己能力有限干不好;二是怕家里人不支持。”镇党委书记的一句话让他吃了定心丸:“办农家书屋是惠民利民的好事情,你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相信你能办好。”
办农家书屋,首先要有场地。为此,史正常在自家房屋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腾出朝东的一间24平方米的屋子作为图书室。书屋内摆了8个书架,由甘肃纸中城邦书业有限公司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共同捐赠的3200多册图书整齐地摆满了书架。“设施都齐备后,我用了两天把所有图书登记、码放好,第三天就正式开架借阅了。”史正常说,“开架借阅的第一天,村民们早早地排起了长队。”
村民白天忙农活,集中借书的时间都在晚上。有时史正常刚要吃饭,有人来借书,他立刻放下饭碗去招呼;有时已经睡下了,听到有人敲门来借书或还书,他也马上起来办手续。
史正常统计过,平时书屋的借阅量每天10人次以上,节假日和农闲时每天有二三十人来借书,去年国庆节期间,最多的一天有80多人来借书。在他办公桌的一角,整齐地码放着一摞图书借阅登记册,“每一本登记册是1500人次,10册就是15000人次,这是我们从2006年5月农家书屋开放以来总的借阅量。可见农家书屋多么受大伙儿的欢迎。”史正常说。
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农家书屋还成为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现在村民在借书还书的时候都愿意跟我聊聊天,沟通多了,矛盾就少了。”史正常说。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能办得这么红火,多亏了社会的支持。”史正常说,“安定区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谢贵清,为我们送来了100多册图书。还有金盾出版社,每个月都给我们寄送一期《科学种养》杂志。这些都丰富了图书的种类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