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市场监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形成合力打假治劣服务农家
本报记者 杨忠阳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真假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近年来,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几乎年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看到,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而且,农民对农资产品的维权也没那么顺当。一旦出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销商往往以气候原因、种植不当、病虫害发生等为借口,拒绝赔偿,或将责任推到生产商那里,厂方远在万里之外,农民怎好追偿?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其中有造假分子手段越来越“隐蔽”,个别监管部门打假不力,农民维权技巧不高等原因。但要彻底解决假冒伪劣农资问题,我以为,监管部门首先必须形成合力,重拳出击。谁都知道,我国产品质量实行的是分段管理模式,涉及农业、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如果仅靠其中某一单一的监管部门,显然无法肃清市场上的假劣农资。只有相关监管部门形成合力,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同时入手,才有可能让假劣农资产品无处可藏。

  同时,广大农民也要掌握必要的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和维权技巧。一是一定要在固定经营场所购买农资。二是要检查农资外包装上的出厂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资料,因为冒牌农资不会同时具备上述资料。三是要索要经营单位的发票和信誉卡,一旦发生纠纷,凭这些东西可以直接向经销商索赔。

  当然,这些识假辨假知识和维权技巧的掌握还需要有相关部门来提供服务。据了解,浙江省质监局今年在加强农资打假的同时,组织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质量技术监督执法人员,深入到乡村,为农户开展技术咨询和免费抽样检测服务,把农资识假辨假及科学使用农资产品知识传授给农户,受到热烈欢迎。福建质监局则将执法与服务结合,组织技术机构、名优产品企业到农民投诉农资质量问题多的地区,随机抽取农民采购或使用的化肥样品进行免费检测,同时,在农资门市部这个农民必去之处办起“流动识假课堂”,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农资识假辨假能力,为农民拒假举假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只要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广大农民不断提高识假辨假本领和维权意识,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