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市场监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措施二
创新农资监管方法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实习生 童曼丝 杨丽莉

  “你好,我是临西县大刘庄农资监督员。我们这里有农民反映,最近在一化肥销售点购买的化肥质量有问题,请你们速来检查一下。”河北省临西县打假办接到举报电话后,迅速出击查处了一起销售假化肥案件。

  为有效收集制假者信息,提高打假效率,临西县质监局今年从9个乡镇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村干部、农技人员中聘请了44名农资监督员,加强对生产、销售农资产品的监督。据临西县质监局江云华介绍,农资监督员的具体职责是对所监管区域的农资产品生产企业、销售点进行巡查,发现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及时通知县质监局打假办进行查处。今年,这些农资监督员已协助质监局查获各类农资案件2起,解决群众投诉3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

  广西河池市质监局今年则改变了历年农资打假各自为政的模式,将行政执法人员交叉到各县(市)区对农资市场开展抽样检查,从而避免了当地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好执法,又防止了当地执法人员抽“人情”样等地方保护。创新执法方法成效明显。仅2月16日至18日3天,河池市质监局就对全市11个县(市)区的100多家农资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了集中执法,对涉嫌质量问题的88个农资产品进行了抽样送检。所抽样品占河池市场销售化肥品种的85%以上。

  多头分别监管一直是打假中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台州市质监局日前联合市农业、工商、供销社等部门对全市农资经销大户开展了“农资保质”专项行动,检查中发现,一家经营户销售的产品包装上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等,属“三无产品”,执法人员当场进行了查处。

  

  点评:目前一些不法生产销售者制假售假手段越发“隐蔽”,单靠日常监管和各项专项打假行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打假工作需要,这就要求执法部门不断创新打假思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