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产业转移 推进转型升级
———访原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潘云官
本报记者 王信川

  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启动之初,您就是主要筹备人员之一,见证了园区15年来的飞速发展。现在回过头看,您认为中新两国政府间这一宏大的合作项目为什么会落户苏州?

  潘云官:苏州工业园区这个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推进的一个重大事项,通过这一窗口,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在我看来,这个项目选择苏州大致有这几个因素:

  一是当时我国推行的是沿长江流域开放的战略。苏州邻近上海,无论是火车还是汽车,一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现在乘动车组只需20几分钟。

  二是苏州的人力资源有比较优势。苏州市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对外地人才也有一定吸引力,工业园区大规模的人才需求相对容易得到满足。

  三是苏州开放型经济起步较早,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同时,这里有大量的外贸企业和加工生产企业,提升了产业配套能力。

  记者:同国内第一批开发区相比,苏州工业园区起步晚了10年,但为什么对投资商却非常具有吸引力?

  潘云官:我们坚持“高起点”办园区,引进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就有100多家。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有这样几个优势:

  一、这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一个大项目,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投资商的信心。可以说,政府的诚信度对吸引跨国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一流的硬件设施为企业搭建了良好发展平台。在当初建设基础设施时,我们首开“九通一平”的先河。比如电力供应方面,我们是双路供电,承诺企业不停电。

  三、“亲商”服务理念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我们坚持主动从投资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园区首创的“一站式服务”,已经发展到网上服务。管委会的工作理念就是,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记者:虽然园区引进的产业和企业都比较高端,但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在此情况下,园区是如何推进转型升级的?

  潘云官:我们在三四年前就提出“退二进三、优二进三”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所谓“退二进三”,就是引导那些占地较多的二产企业往外退,退到乡镇,或者其他周边地区,园区着重引进三产服务业。“优二进三”,就是指进一步优化二产结构,提高三产服务业的比重。三产服务业,一块是生产服务,比如中介、现代物流、外包,还有就是生活服务这一块。近几年来,园区三产每年增加一两个百分点,目前达到28%左右。

  再就是投入大量资金,搭建科技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共服务平台。除了打造软件园、服务外包基地、高教区、科技城等平台外,我们还实施了“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两届共评出24名领军人才,财政拿出2亿多元支持他们的研发项目。目前,入驻园区的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已达100余家。  在“退二进三”过程中,园区推行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是同宿迁市合作,设立苏宿工业园,不仅把我们成熟的经验整体输出,还为园区需要退出的产业和企业寻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进程,促进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