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案例
宝时得:从贴牌生产到输出品牌
本报记者 王信川 李佳霖

  这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也是一家在苏州工业园区里成长起来的跨国企业。

  1994年,在苏州工业园区项目正式启动的时候,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开始姗姗学步,但那时还只是一家电动工具出口贸易公司,“家底”只有4名员工和一套公寓。而今的宝时得,已成为一家集电动工具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以苏州为总部,在世界各地设有14家海外营销子公司、两家海外研发子公司、两个制造基地的跨国企业集团,拥有4000余名员工,客户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宝时得大厦一层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公司行政部经理殷爱军兴奋地告诉记者,2008年宝时得出口销售额近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自主品牌产品销售保持了30%的增长,全年销售额达到了1.2亿美元,“坚持做自主品牌,使宝时得在国际市场上得心应手。”殷爱军说。

  记者在宝时得产品展示中心看到,一款2公斤重的打草机,可以在斜坡草地上使用,还可以自如地剪修一些难以处理的边边角角。这是宝时得公司历经10个月研发而成的,它的旋转手柄和修边结构为世界首创,售价100多美元。在美国市场,宝时得充电式打草机2006年总共销售了15万台,而这款产品问世后,2007年在美国一下子就卖出35万台,销售额达4000万美元。

  “靠代工,永远只能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今天回头看看,如果我们不做自主品牌,可能早就被淘汰了。”宝时得公司总裁高振东深有感触地说。

  发展自主品牌,意味着宝时得同很多主要代工客户的关系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期间,有一家国际电动工具巨头传来一份数额巨大的贴牌生产订单,要宝时得从自主品牌之路上停下来,宝时得断然拒绝。要知道,这份大单可为宝时得带来几千万元的收益。“我们必须拒绝,否则我们的品牌战略就要推迟三年。”

  1999年,宝时得在意大利建立了第一家海外营销子公司,开始走向国际化。随着十余家海外公司陆续成立,宝时得成功建立起了完整的国际营销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制定不同的销售模式,为品牌战略的启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宝时得的研发布局中,前端研发,如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在国外完成;后期研发,即产品设计,则放在了国内。这种研发布局已凭借成本优势从战略上领先了对手。

  2004年,宝时得公司的自主品牌正式上市,但当年的贴牌产品业务大幅缩水,公司年销售额也下降了5000万美元。“如果你提供了别人不能提供的东西,就掌握了定价权,必须大力开发新产品。”高振东说,近几年来,公司用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累计已达3亿多元,还积极引进各类技术人才,现有专职从事电动工具研发的人员200多名。近4年来,宝时得平均每年开发180多个新产品,其中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占20%。如今,宝时得在全球已拥有各项专利1300余件,居全球同行前列。

  技术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有赖于品牌的建设。近5年来,宝时得公司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自有品牌的商标注册,产品成功打入世界主要市场,部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传统著名品牌。“当初创牌的压力,现在已成了发展的动力。”高振东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