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河南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本报讯 记者汪朗 党涤寰报道:河南省济源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济源经济在工业的带动下发展较快,人均生产总值持续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收入也稳步上升。随着“家底”不断增加,济源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济源68万人口,农民占了一半多,必须把“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济源市重点抓了几件大事。首先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帮助农民尽快增加收入。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引导农民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乡村工业、三产服务业以及劳务经济。目前,全市共发展露地蔬菜10多万亩,蔬菜温室大棚7100多座,优质核桃9.57万亩,规模化养殖小区150多个。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少农村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走上了富裕之路。位于梨林镇的范庄村,5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个村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和5000头规模的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等现代农业设施,发展高效农业。如今全村550多名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济源市的明星村。

  其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经过几年努力,全市48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居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8%。济源三面环山,一面紧靠黄河,全市面积中山区和丘陵占87%,有几万农民生活在深山区。由于生产条件差,致富门路少,这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针对这一问题,济源市采取了迁户并村、发展小城镇等措施,将分散居住的山区农民集中安置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新村,每人还补贴建房费3000元,同时组织村民发展经济林果、畜牧业和服务业,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地处王屋山下的王屋镇清虚村,已有70多户农民从深山迁入了自来水、沼气齐全的新村,并利用15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办起了养鸡场、奶牛场,发展了1000亩薄皮核桃,1000多名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两年前的2000元增加到4000多元。如今,济源已经有2.1万农民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告别了深山,走上致富新路。

  第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济源市加大了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并在河南率先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制,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财政按缴费额的40%给予补贴。在医疗方面,2008年,济源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标准从每人50元增加到100元,农村大病补助比例由35%提高到60%;在农村教育方面,2008年免收山区中小学生的书费,并提高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生从每天1元提高到2元,初中生从每天1元提高到3元。这些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介绍说,近年来济源市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基础。今后,济源市要继续做好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这篇大文章,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确保“三农”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