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约用水 科学浇地

  2月15日清晨,河北省涉县索堡镇常乐村村民许兰爱吃过早饭,就扛着锄头和铁锹,到麦地清理水沟。许兰爱说:“过两天就轮到我们村浇地了,我得赶紧把渠疏通好。”

  常乐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喜告诉记者,常乐村属于漳西渠灌区,共有麦地1500多亩。2006年,漳西渠灌区成立了工程灌溉协会,设置了4个分会,35个小组。“前不久,为了抗旱保苗,全灌区开了协调会,决定按照下游先浇灌,上游后浇灌的原则,按亩定量配送灌溉用水。”王怀喜说。现在,下游已经浇灌到离常乐村不远的下温村,王怀喜赶紧组织村民抓紧时间疏通沟渠。

  下午6点,记者来到了下温村。已经被夜色笼罩的麦地里仍然交织着潺潺的流水声和村民的招呼声。

  记者遇到了正在浇地的村民崔秀文,他告诉记者,今天麦地能来水,他跟其他村民一起把沟渠简单地修补了一番,一直忙到现在才把水引过来。由于麦地有些高低不平,必须有人用铁锹随时铲土筑小垄,把水往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引,“这样才能让麦地各个地块都浇到水”,崔秀文边说边拿着铁锹干了起来,记者也拿起铁锹,帮助崔秀文一起铲土引水。

  崔秀文说,往年浇水每户人家得按照1立方米水1毛钱的标准交费,算下来1亩地得交10元钱。今年,镇里统一对浇地进行补贴,村民不用交钱也能浇上地。

  64岁的村民申火泉告诉记者,他是灌溉协会第二分会下温村组的负责人。这些天,他和村里其他几个小组成员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查看沟里的水流到什么位置,沟渠会不会漏水,每天往返于村里和地里,及时用大喇叭通知村民们引水灌溉。晚上值班最辛苦,得打着手电筒来回走十几公里。

  “这些水可不敢浪费。”下温村党支部书记申永军说,灌区给每亩地分配了大概100立方米的水,由于有些沟渠渗漏,加上蒸发,真正流到地头的水只有50立方米左右。村里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统一购买了500多米塑料布,铺到一些容易渗漏的沟渠里,并组织村民24小时轮流看守。

  涉县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刘金平说:“抗旱的时候,最缺的就是水,所以我们更要节约用水,科学浇地。”他介绍说,今年县水利局利用漳西渠工程灌溉协会,协调灌区内的各个村根据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供水的平衡分配,加强了上中下游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先浇下游的地,然后再浇上游的地,并要求下游浇地时,上游必须保证下游用水,不允许任何人拦截抢占水源、私自架设提水机具、擅自开挖引水斗口、扩大引水量等。这些措施既让麦田都能浇得上水,也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浇灌效率。

  晚上7点30分,记者和崔秀文花了1个半小时浇完了他家的8分地,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返回途中我们遇到了同村的孙和有。他打着手电筒,扛着铁锹正在往山上走。孙和有告诉记者,他刚从外头办事回来,一回到村里就听家人说水已经到了地头,顾不上吃晚饭就出来了,“家里有3亩多地,晚上浇完应该没有问题。”孙和有说,“越冬时候,就浇过水了,晚上再浇一次,估计今年麦子受旱情的影响不会太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