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有个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本报记者 徐文营 金晶

  在北京市顺义区,有一片美丽的湿地,这是北京市惟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那里苇蒲丛生,莲藕满塘,水面清澈,水鸟鸣啼,蕴含着纯洁恬静的自然之美。初冬的一天,记者从北京市区出发车行向东,伴着一路纷飞的落叶来到顺义区杨镇的西南。驶上杨树夹道的木燕路,向南直行大约2公里,便到了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有着“京东白洋淀”之称的湿地美景呈现在面前。

  从2003年起,顺义区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一系列湿地恢复、保护措施,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600余亩,完成湿地周边绿化等工程建设350亩。通过有效实施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工程,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天气再晴朗些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北面远处的山。保护区南边是1000亩的森林公园,东面挨着公路,总面积1900公顷,核心区面积3000亩。水深1米左右,夏季雨洪来后一般在1.5米至2米,大面积生长的芦苇是这里的标志,人们在此可以领略到京郊平原独有的荒野景观。”“夏天,湿地的芦苇可以长到2米多高。微风吹拂,芦苇此起彼伏,犹如浩瀚的‘绿海’,景色颇为壮观。行船水上,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欣赏着碧波之上的鸟飞鱼跃,会有一种置身白洋淀的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在湿地保护区核心区旁边,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董新宇向记者介绍着。他说,根据《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0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成立之初被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大功能区域。其中,核心区面积1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1%,主要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缓冲区面积12.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64%,主要是起到保护核心区的作用;实验区的面积是1724.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5%,主要用于湿地恢复、植树造林及开展科普、旅游等活动。

  说到湿地的由来,董新宇更来了精神:“可能你们还不知道,这里在成为湿地前是个防洪用的水库。若要用两个词来形容湿地的形成,那就是‘因势利导’和‘得天独厚’。”

  原来,汉石桥湿地属潮白河水系,其所处位置是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一片天然的低洼地。由于外围南、北、东三侧地势较高,雨水和地下水等会从三面流向西边洼地,在此处形成一处集水区域。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这里还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1958年,当地政府为防洪修建汉石桥水库,当时水库的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后来,由于北京地区连续干旱等原因,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了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渐渐变成了半干涸的苇塘,库区也逐渐形成以芦苇、香蒲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湿地。

  那么,湿地的形成又为什么被称为“得天独厚”的呢?据多年来一直在汉石桥湿地进行考察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湿地研究室主任洪剑明介绍,当地的土质属于黏土,湿地保护区浅部地层有3至4层厚黏土层,水流到此除了蒸发,极少下渗,有利于水的保储。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汉石桥湿地,也给花鸟虫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芦苇的茂密,人迹的罕至,使这里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洪剑明告诉记者,汉石桥湿地是目前北京市惟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此外,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连续观测和研究的记录显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53种,接近北京市鸟类种数的二分之一。其中,除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和金雕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北京市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以及北京市II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无论是鸟类的绝对数量还是单位面积的物种数量在北京地区都是少见的。

  此外,作为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汉石桥湿地还吸引了大量的旅鸟。另有记录表明,汉石桥湿地还有草兔、刺猬等哺乳动物,丽斑麻蜥、虎斑游蛇等爬行动物,以及大量两栖类动物、鱼类和近百种昆虫。同时记录到的植物物种也达到292种,主要是以芦苇为代表的沼生型植被群落,包括沼生植物、浅水植物、伴生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