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水北调——— 
为天津又增一条输水“生命线”
本报记者 武自然 牛瑾

  从天津干线工程开工至今就一直忙碌着的天津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工赵考生一连用了8个“更”字来形容这项工程:南水北调的调水源头更远,源头的水量更加丰沛,调水线路更长,沿线穿越情况更加复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更大,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工程建设规模更大,国内外的关注度更高。

  “南水北调是从1400多公里之外调水,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样的工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赵考生说。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天津市将形成以调节引滦水的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调节南水北调中线水的王庆坨水库、北塘水库和调节东线水的北大港水库为供水安全保障,以一横(中线市内配套向滨海新区供水工程)和一纵(现有引滦工程)为连接,覆盖全市的城市供水骨干网络,构建起引江水和引滦水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供水体系,避免了对单一水源的过分依赖,提高了天津市的供水安全保证率。

  赵考生说,南水北调中线沿途需要穿越黄河、淮河、海河等几大流域,经过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对技术要求很高,比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问题、穿黄隧道的施工问题、河北省段槽河渡槽三向预应力施工问题、特殊地质段渠道的防冻安全问题、过沿线煤矿采空段的技术问题等。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施工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解决了这些难题,有些工程也已经顺利完工。而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天津干线工程的设计施工上,天津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技术突破。第一是利用分段阶梯布置“保水堰”。既充分发挥了干线自西向东60米高程落差的作用,又实现了流量和水位的自然过渡和调整,保证了工程运行的安全方便,这种创新性的布置和设计在国内还是首创。第二是通过攻克混凝土配比以及与之配套的施工方法,使混凝土耐久性达百年以上,保证了输水全程能够使用全封闭的钢筋混凝土箱涵,被国务院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评定为“在水利工程上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第三,针对箱涵工程止水材料和箱涵变形缝止水快速检测等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对于天津市民来讲,引水促生产保生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天津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6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线人均1000立方米的标准。即使加上近年来再生水深度利用和海水淡化的部分,天津每年的供应水量还存在着23亿立方米的巨大缺口。严峻的现实,让这座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早就开始利用调水工程作为补充水源,在南水北调工程之前就有引滦入津和引黄济津的先例。

  引滦入津工程是1983年通水的,全长234公里,计划每年从潘家口水库调水7.5亿立方米,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基本解决了天津的缺水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滦河到达津城的水量呈现出明显衰减的趋势,很多时候达不到7.5亿立方米的计划数字。究其原因,天津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副处长魏素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潘家口水库的入库水量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滦河上游城市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于是,遇到特殊枯水年份,天津不得不采取引黄济津等措施,耗资颇大的同时依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魏素清告诉记者,由于引黄济津只是一个临时应急的调水工程,沿线河道并不固定,经过沿途的损失,每次计划调用的10亿立方米黄河水到达天津的时候也就剩下一半,加之混杂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必须经过长时间沉淀才能使用,这样一来最终能够派上用场的也就只有2亿立方米了,“水质还很差,喝起来的口感并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然令人期待。据估算,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为天津补充8.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使天津的中心城区和南部、东部地区直接用上引江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