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新流过门前的河流

  走进农村新型社区集群,一排排楼房坐落在青草绿水之间,许多农民的生活已经与城市人无异。吃好、穿好、住好的物质目标早已实现,人们蓦然惊觉,天好像没有原来蓝了,水好像没有原来清了,空气好像没有原来新鲜了。为了还老百姓一片碧水蓝天,大规模的河流治理开始了,清凌凌的河水又流到了千家万户的门前。

  采访过程中,周涌才提议大家下楼到小区院子里边走边聊。冬日的暖阳格外珍贵,许多老人和孩子都在院子里享受着阳光的温暖。纵贯院子的是一条宽约10米的自然河,碧绿的河水上漂浮着落叶。河流两岸,或三两人相约,或一人独坐,在悠然垂钓。河水一端的石阶上,一位老妈妈正勤快地搓洗着几件衣裳。

  “这河畔可是小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我们水乡长大的人呦,和这河水还是感情深哪。”周涌才和王国清一齐对记者说到,两个刚刚年过半百的人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两年前,他们搬进了这个现代化的居住新区,告别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传统生活方式。2006年7月,6个村的村民,搬进了镇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梓旺新村,王国清一家头一遭住上了252平方米的大楼房。当地干部管这种安置新村叫农村新型社区集群。

  在社区入口处的石雕上刻着3个大字:梓旺苑。“我们小区将近6000人,每年150万元的物业费,政府都替我们交啦。从‘村’变成‘苑’,我们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近了。”周涌才和王国清现在都成了梓旺新村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居委会主任的周涌才一年能拿80000元工资,他说,“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成了城里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生活得都很好。” 

  2003年,国家级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二期建设推进到了东北塘镇,村民的田地被征用,变成了失地农民。对于这个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身份,他们体会到的只有高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区里对我俚(们)的失地补偿非常到位,我们人手一个保障卡,每个月会有200元钱按时入账,比自己种粮的收入还高。”王国清说,“前年,我俚的合作医疗水平由最初的10元上调为80元,都由村集体经济负担啦。”

  “瞧我们的河水多干净!”周涌才喜滋滋地说,东北塘镇现在已经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雨水进河道,污水进管道,小区居民不像原来在农村时乱扔乱倒了,大家的健康、环保意识都很高的哦。”

  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无锡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好起来。东北塘镇对河流的治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型电镀厂、化工厂,禁止污染型企业进入;政府每年集中清理河中淤泥;村、镇按每头奶牛1000元,每头生猪300元的补贴,鼓励养殖户把大的奶牛场迁移出去,小奶牛场就地关掉,昔日全国有名的“奶牛之乡”如今实现了“禁养”……

  毫无疑问,最近10年,是东北塘镇大发展的10年,在锡山区,面积最小的东北塘镇,经济总量却是全区排名第一。同时,这10年,也是河水逐渐恢复清澈的10年。

  “每个小区都有一两条河,大家平时在河边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有时钓上几尾鱼。如果自家小区里没有河,居民们可不干,开发商就是挖也得挖出一条河来!”东北塘镇党委宣传委员倪虹笑着说,“现在的河道,主要功能是排放雨水、休闲娱乐、生态景观。”

  “真没想到现在日子会过的这么好!”王国清说道,“真是想不到啊,以前穷的时候,大病都得熬着,现在,谁有个小毛病都赶紧上医院去,跑得快的咯!”现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欢快的笑声带着满足和希冀,飞散在美丽的苏南水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