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键词 坚韧·智慧
鲁冠球 我要为农民工作一辈子
本报记者 乔申颖
  上图 这是鲁冠球和万向人记忆中难忘的一刻。1984年春,美国舍勒公司亚洲经销处的多伊尔先生(左)来万向节厂考察,在车间里,他对万向的产品竖起了大拇指,一旁的鲁冠球笑得非常开心。当天下午,双方草签了向美国出口万向节总成3万套的合同书,万向的产品也因此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货架上。若干年后,在万向海外发展的过程中,舍勒公司因缘巧合地被万向并购,昔日

30多年来,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从7个人的铁匠铺发展成为资产超百亿元的大型现代跨国企业集团——

人物小传

  1969年,鲁冠球以4000元起家,创建宁围农机厂(万向集团前身)。30多年来,万向从7个人的铁匠铺发展成为拥有31800名员工,资产超百亿元的大型现代跨国企业集团,进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行列,并且是其中惟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鲁冠球也因此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乡镇企业十大功勋、中华十大杰出职工、国际杰出企业家等荣誉,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无论外界给了多少荣誉,鲁冠球说,“我最看重的还是能为农民做点事情。”他的梦想,是让企业从田野走向世界,再从世界飞回田野,去帮助和回报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如今,他当年小小的“铁匠铺”已经发展成在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拥有19家公司的万向集团,真正走向了世界。而梦想的另一半,也正在实现中,他说,“我要为农民工作一辈子。”

最快乐的,是为农民做事

  见到鲁冠球那天,他格外高兴,采访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原因来自于一份调查报道。

  当天早上7点,他一到办公室,就开始阅读一份名为“‘万向德农’玉米种业调查”的报告。“万向德农”是万向控股的一个股份制公司,主要从事农业良种尤其是玉米良种开发、繁育和推广。这份刚刚送到的调查报告,说的是公司在甘肃武威和张掖推广玉米良种的情况。

  “我从7点看到9点,看得眼都花了,还没有看完,要不是他们说你来了,我还要接着看!写得很好,真实,没有形容词,什么事就是什么事。我越看越要看,越看越兴奋,越看越要做!”鲁冠球叫人拿来那份报告,戴上眼镜,手指头点着字,认认真真地给记者念了一段,“(农技人员)全年七八个月住乡村,走农户、跑地头,签订合同、培训村民……(分公司今年为农民)先期垫付资金1600万元。”

  “农民缺少一点冒险精神,因为他们没实力,有实力的才敢冒险。但是农民能干,你做好了样子,他们会学得很快,干得很好。”鲁冠球摘掉眼镜站了起来,边踱步边大声说,“我们就得像这样子去做,把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先签合同,钱给他垫付,全部给他弄好,让农民看到确实好。农民需要的种子,要1500个车皮去拉,我专门问了总经理,他说还不止这个数字。这么多车皮,农民怎么去组织?就得大企业去做。我看了多高兴啊!给农民做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件事,对企业来说,有利润吗?”记者不禁问。“当然要赚钱,没有钱赚的工作不能持久,但总要有播种才能有收获,要先付出代价。我们投资农业产业是让农民和我们一起赚到更多的钱,共同富裕。”说起这些,鲁冠球的眼神格外清亮。

  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磨砺,鲁冠球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相当冷静,即使在他投注毕生梦想的富农问题上也是一样。“不能冲动,一定要冷静。做企业,胆子一定要大,心一定要细。胆小办不成事,但是如果胆子又大,心又粗,一定会出祸事,现在市场经济陷阱太多了。过去决策的事情简单,凭脑子、凭直觉就可以,现在不行了。”鲁冠球感慨地说,“我的命运是和我的企业、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好在公司人才济济,我现在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我的岗位就是把好万向这条大船,不要让它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最快乐的是为农民做事,最苦恼的呢?鲁冠球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被人理解。”为了改变自己和父老乡亲们的命运,鲁冠球一心想要走出田野,开始的时候,满腔热情却换来了冷言冷语。

  鲁冠球又觉得,这些“磨练”也给了他莫大的好处,那就是让他能够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因为吃过这些苦,我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看对人家有什么好处。只有你做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人家才容易接受,才能理解。”

  在鲁冠球眼中,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企业,但成功者总有些共同之处。“主要是3点。一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原则,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二是要有柔性的智慧,要能够灵活处理问题;三是一定要登高望远,看得远、看得清,失误就少了。”“这里面,把握原则最重要,违背了原则,一定会受到惩罚。”他一再强调说。

  靠着这些简单质朴的道理,鲁冠球完成了一个乡镇企业的传奇。根据万向集团提供的数据,2007年,集团实现营收408亿元,利税37亿元,日创利税已经超过1000万元。

最希望的,是更多人参与

  直到今天,鲁冠球仍然不能忘记促使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那幅景象:秋日黄昏的田野中,父兄们无心欣赏美丽的景色,埋头辛苦耕作。在自述文章《写在田野上的大文章》中,鲁冠球写道,“我不愿成为这样的农民。我也不愿让我的父老兄弟们长年累月过着这样的生活。”

  但那个时候鲁冠球除了年轻一无所有,文化程度低,也没有积蓄,就连家里人也不支持他。1980年就进入万向的莫晓平,和鲁冠球一样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他对记者说,萧山原本是一片荒滩,这块土地是祖辈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所以萧山人对土地的感情特别深,也特别能吃苦。在他眼中,鲁冠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萧山人。

  靠着吃苦和拼劲,鲁冠球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也是他对“实干”二字情有独钟的原因。“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干,一切都是干出来的。”他总是这样说。即使面对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他仍然坚持“求人不如求己”的思想。“凡事要有一个大的进步、大的收获,必然要先有一个艰苦的过程。调整是残酷的,但它能推动历史前进。”鲁冠球说,“国际金融危机就像海啸一样,如何应对大家都没有经验”,对企业而言,“成功没有规律,一定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失败才一定有规律可循。”只有去除侥幸心理,同时“经常地、主动地自我调整,才能减少损失。最后生存下来就好。”

  多年来,鲁冠球被誉为企业界的“常青树”,凭的就是这种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但鲁冠球也明白,有些事情必须靠大家。尤其是帮助农民致富这样的大事,单个人、单个企业的力量总是很渺小的。

  2002年,万向投资成立农业类综合产业集团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万向集团累计投资农业产业超过20亿元,涉农员工9000多人,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我们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关键是引起大家重视,大家一起来做,这样才能做得起大产业、大事情。”话锋一转,鲁冠球又露出实干本色,“要用实际行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把东西做出来给他们看。”

  采访结束了,记者正向鲁冠球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些细节。没想到会客室门一开,鲁冠球又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的还是那份“‘万向德农’玉米种业调查”报告,显然一回办公室他又接着看起来了。鲁冠球指着报告中的一段,和记者分享新的喜悦,“我们成立薯业公司,总共投入了1500万元。1500万是小数目,但是投下去,搞好了,就能建成种薯繁育供应基地。”记者发现,这一段的旁边被鲁冠球用彩笔打了个问号。问起原因,鲁冠球豪爽地说,“我还没有做到啊!一定要做到的!”

  近年来,除了参加全国两会这样的大事,65岁的鲁冠球已经很少踏出萧山宁围镇。但看到报告里说的当地农民“希望鲁冠球同志抽时间去西北走一走、看一看,鼓励鼓励基层的同志和农民兄弟”,他说,“我一定会去。”

  和调查报告一起带回来的,还有当地的农民一定要送给调查人员的自产苹果和梨子。鲁冠球说,“农民真有情啊!那苹果我吃了,好吃!”说着,他又快乐地笑了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