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烟草行业如何服务“三农”
重庆:烟水配套成为民心工程
本报记者 冉瑞成 实习生 魏斌侠

水田乡终于盼来了水

  12月8日,记者从渝东南黔江城出发,驱车40余公里来到水田乡三转溪蓄水工程,面前的三个大水池都已蓄满了水。烟草公司的人员介绍说,该工程可蓄水18000立方米,灌溉面积达5000余亩,周围水田、冯家、田水三个乡镇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王忠悦告诉记者,以前1亩田最多只能产烟叶100公斤,自从解决了水的问题,现在1亩田能产烟叶190公斤。他今年种了77亩烟田,还养了100头猪,收入5万元。

  水田乡副乡长万美玲说,水田乡因农民盼水而得名,4年前这里还是十年九旱。为了彻底解决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5年在水田乡实施了烟水配套工程,从改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入手,投入巨资改善山区农民的生产用水,解决农民饮水难。

8万农户受益烟水工程

  重庆是全国烟叶主产区之一,13个种烟区县分布在大巴山脉和武陵山脉中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全市6.2万户烟农,年均种植规模60余万亩,收购烟叶150余万担,烟农种烟年均收入8亿余元,烟叶种植已成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

  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李恩华介绍说,为了将烟水配套工程办好办实,2005年以来,重庆烟草部门和当地政府根据当地农田功能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旧水利功能不全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烟水配套工程规划,提出了“依托水源建蓄水池,根据布局建调节池、满足需要建灌溉池”的思路,打破乡、村分割,整村连片跨区推进,按照“水池+管网+水桩”的建设模式,通过取水口、蓄水池、调节池、灌溉池及水桩的管网连接,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区域的烟水配套工程。

  为了管理好烟水配套工程,重庆烟草公司还创新管理办法,明晰了产权、制定了管护办法。工程坚持“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建设在烟农责任田内的项目原则上产权归属烟农,水窖全部产权归农户所有。其余项目产权归属村民委员会、村组或烟草专业合作社,集体所有、统一管理。工程由受益村社烟农自行管理,用水者协会和受益农户协商决定工程设备更新、水池管网维修、管理人员确定等问题。

  4年来,重庆市烟草行业累计投入资金8.58亿元,共修建水池460.69万立方米,铺设管网1.32万千米,建成沟渠310.1千米;工程项目受益区覆盖全市13个烟叶产区(县)、252个镇(乡)的70余万亩基本烟田,惠及1000余个产烟村的8万余农户、30余万农民,被烟区农民誉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贫困山区走上致富路

  记者在黔江区了解到,从2005年至今,全区共计投入资金14000万元,修建水池、水窖2200口,蓄水量80.84万立方米,配套烟田面积11.7万亩,有效解决了实施区域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工程项目惠及11个乡(镇),受益农户达4950户,受益人口24750人。濯水镇千坪村2005年种植烤烟2039亩,收购烟叶3800担,烟农收入154万元,2006年遇到严重旱灾,种烟收入仍然增加了9万元。

  烟水配套工程带动了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水市村党支部书记罗勇告诉记者,由于村里严重缺水,他外出打工多年。烟水工程进村后,他回到家乡,今年种了33亩烟田,年收入8万余元,明年打算增加到60亩。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800元,今年将达到3770元。罗勇满怀信心地说,明年要确保该村烟叶种植在4000亩以上,收入超过100万元。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