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改革开放 再创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 杨阳腾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深圳经济特区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前沿阵地,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

  短短28年,深圳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765.41亿元,年均增长31.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人均GDP从606元增长到79221元,折合10628美元,年均增长17.64%。同时,深圳还创造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高新技术、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值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过58%;专利申请量居大中城市第二位;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3.46亿元,产出税收超过1.41亿元,万元GDP能耗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达到24870元。

  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人口过千万,功能完备、设施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在国内国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全国第四大空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以及全国最大的陆路客运、货运口岸;从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到实施城中村改造、兴建轨道交通、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大手笔、大动作精彩纷呈,城市面貌迅速发生巨大变化;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设计之都”等荣誉,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短短28年,深圳市基础教育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在医疗卫生方面,基本实现了社康中心全覆盖,“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力解决;在文化发展方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成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并成功取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在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初步形成法制社会、诚信社会架构,社会治安日益好转,公共安全得到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作为毗邻港澳、联通内外的对外开放“窗口”,深圳市还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引进了经济腾飞迫切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而且还引进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截至2007年,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深圳市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983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4.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投资已达148家。2007年,深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75.33亿美元,出口贸易总额达16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8%,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统计显示,2007年深圳的出口总额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1%,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出口水平。目前,深圳市已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深圳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涌现出一批走向国际的知名跨国企业。

与全国人民分享改革成果

  28年中,一批批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深圳这片热土,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他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28年间,深圳用一张完美的答卷回报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期望。深圳累计向中央上划各项税收8338亿元;2007年,深圳上划中央税收2112亿元,相当于2000年深圳全市的GDP总量。

  深圳市充分发挥“窗口”优势,把各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知识、政策等大量向内地转移、传递和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先后对口帮扶10个省(区)、60多个县(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9.35亿元,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救危解难、帮贫扶困,无论是在抗震救灾、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前线,还是扶贫支教的课堂、慈善捐助的会场,到处都活跃着深圳人播撒爱心的身影。特别是今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深圳市一个月内即累计募集善款近11亿元,棉衣、棉被、帐篷、食品等生活物资780多万箱,累计派往灾区一线救灾工作人员5200多名,帮助灾区建成安置房6000多套。

  深圳高水平、高质量发挥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布局、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强协调、优势互补,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扶持和扶贫帮困的力度,创新扶持机制、改进支援方法,对他们既提供物质帮助又提供观念扶持,并主动参与其发展战略,携手发展共创富裕。

  深圳特区成立28年来,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都十分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深圳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从体制上保证了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2007年,全市涉及民生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总计投入200.6亿元,占政府投资总规模的71.8%。如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示范市,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大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政策环境,使全市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3%以内。特别是在关爱劳务工、维护劳动者权益上,连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深圳成为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城市;全面普及居住证制度,使劳务工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实现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全覆盖,为劳务工解除后顾之忧;开展“零欠薪”工程等。

  深圳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切身利益,切实加大投入改善民生,扎实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群众创造、提供更多的民生净福利,实实在在地促进社会和谐。

率先实现科学发展

  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路,这是深圳特区的历史使命。28年来,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责任,为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而不懈地奋斗。特区是创新的产物,创新也是特区最大的特色、最重要的使命和最亮的品牌。2008年9月23日,深圳市政府会同多个国家有关部门编制的《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出炉,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

  国家发改委在给深圳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批复中,明确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夯实创新基础,完善政策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最近,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要“先行一步”,在未来5—10年内,率先基本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公平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正规范的民主法治环境。

  今年,深圳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特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必将对深圳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