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进的三十年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章百家

  今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共和国历史的一半。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革开放为何会发生?这30年历程中最具深刻影响的变化是怎样出现的?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将按什么要求进取?在这样的时刻回首历史,这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发生伟大转折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策,主要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恢复党的民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的同时,邓小平又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这就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保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经过四年的初步实践,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时,邓小平坚定而豪迈地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历史的转折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一转折改变的不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是前行的道路。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这时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前进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关键抉择。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前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开眼看到了世界的变化,深深感到我们落后了。

  人心思变,预示着大变革的时代即将到来。此时,成功探索一条新路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努力,尽管有过失误和挫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依然是完整的、稳固的。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是毛泽东一代领导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已经积累起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并拥有一大批为党和人民事业赤胆忠心、历经磨练、锐意改革的老干部,特别是有邓小平这样一位目光远大、富有智慧的卓越领导人。1978年底,当这一切汇聚到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时,历史的转折也就不可阻挡地发生了。

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总体顺利,是因为党在领导这一伟业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因为党在领导这一伟业时,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党在领导这一伟业时,能够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依靠民主集中制形成正确的决策,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前人未能解决的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体会较深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历史转折关头,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战略,并以高度的政治智慧解决了历史问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能够顺利启动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这一进程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这个正确的战略选择,使得改革开放能较快取得成效。历史问题的解决,使得亿万人民能够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二,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中国的发展。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与始终扭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破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重要原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最有冲击力的突破。它不仅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发展市场经济的禁区,而且也将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引向深入。从这时开始,不仅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进行的,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这一任务进行的。

  第四,在调整外交方针过程中,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是我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使我们可以不受干扰地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地位,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关系格局,继而又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倡导和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也得益于对国际形势的这样一个总判断。

  第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30年来,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洪流,冲过峡谷,冲过险滩,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经过这场洪流的洗礼,古老的中华大地已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30年的巨变与继续奋斗的宏伟目标

  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历史性的巨变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国民经济从停滞不前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从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三,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我国已成为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四,从沉闷僵化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第五,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经过30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完成了自身的重要转变,已经成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依然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按照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进了30年,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已经得到极大改变。我们还要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