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活产业发展一盘棋———内蒙古通辽市科学发展采访纪行
本报记者 刘志奇 武 力 罗 霄

  在大兴安岭西南侧的科尔沁大草原上,六条铁路交叉成一个“米”字形,中心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延伸的铁轨把这个偏远的草原城市与华北、东北紧密地联系起来,使通辽成为内蒙古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而西辽河穿过的这片广阔平原,是一方丰饶的沃土。

  今天,农业产业化链条也像那通向远方的铁路一样,在科尔沁草原上延伸着。这一条条产业链条,正让通辽的传统农牧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要发展,农业不放松

  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探明储量超过100亿吨,露天煤矿霍林河煤矿就在通辽。硅沙储量550亿吨,居全国第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开采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一大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通辽。2007年,当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23.44亿元,增长了36%。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主产区,如何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维护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直是通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稳定一产、发展二产、推进三产的发展思路。10年前,通辽市的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了一半以上,到2007年,通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为22:46:32,农业的比重下降了,但背后却有两个上升的关键数字。一个是农牧民年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300多元上升到2007年的4342元;一个是粮食产量,1998年是30亿公斤,2007年则达到了60亿公斤。

  采访中,当地的同志告诉我们,通辽市现在有39家肉食品加工企业,2007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多亿元;玉米加工及玉米相关企业实现增加值30多亿元;2个红干椒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全市农畜产品出口企业14家,实现出口额1967万美元。

  通辽工业、农业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对于其中的“奥秘”,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就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玉米产业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从特色出发,把玉米和工业捆绑起来统筹考虑,跳出玉米抓玉米,依托玉米办工业。”他的话代表了通辽市委、市政府这几年确定的发展思路,把工业和农业以产业形式连成一片,走活一盘棋,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最主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发展工业、推进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松农业生产,没有放松对农民和农村工作的重视。今天,新农村建设又是我们市委、市政府花力气最多的工作。”那顺孟和说。

做足深加工

  通辽市1200万亩粮食作物面积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占了800多万亩,玉米常年产量在390万吨以上,占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分之一强。通辽人喜欢把玉米称为“当家品种”。过去玉米是人们填饱肚子的“粗粮”,今天变成了增收的“金豆豆”。

  通辽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30多户,年玉米加工能力达480万吨左右。玉米产业的产品不仅有淀粉、酒精、饲料等,还有冰酸醋、抗生素、淀粉糖、玉米油、氨基酸、谷氨酸等精加工品种。

  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辽玉米加工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企业。在这家企业,我们感受到玉米在工业化深加工过程中巨大的增值效应。

  玉米通过浸泡加工,变成淀粉—谷氨酸—味精;浸泡玉米的水生产出菲汀;制酸车间在向味精车间提供硫酸的同时,将生产的余热输到发电车间发电,向味精车间供热;合成氨车间向味精车间提供液氨,制气产生炉渣及除尘后的煤粉用于发电;味精车间将玉米通过加工变成淀粉、玉米蛋白、胚芽、粗纤维;再加工变成谷氨酸、玉米油、蛋白粉、饲料;排放的废液与淀粉生产工序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物浸泡水,提炼出菌体蛋白,制成复合肥;生产过程中的蒸馏水返回生产工艺中使用……

  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潘耀冬告诉记者,通过循环深加工,1吨收购价在1300元左右的玉米,可以转化出味精、有机肥、玉米纤维等各种产品近1.2吨,产品价值达到4000多元。此外,还有一笔生态效益账。潘耀冬说,光是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一项,每年就能节约煤炭9.36万吨。

  随着科尔沁木里图玉米工业园和开鲁玉米工业园在通辽市建设,通辽市打造“玉米头”—“化工身”—“轻纺尾”的产业框架,正在形成以玉米为原料的专用玉米加工基地。

延长产业链

  在通辽,农业产业链还在番茄、红干椒特色种植产业和养殖业上延伸着。泰尔诺食品有限公司就是番茄深加工链条上一个重要企业。农民种的番茄,送到这里加工成番茄酱,价值倍增。泰尔诺公司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现在泰尔诺的产品主要是番茄半成品酱,全供出口,每吨的出口价在1250美元左右。

  44岁的农民张友是当地一个经纪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泰尔诺食品有限公司忙着卸下从附近农户手中收购来的番茄。张友除了帮泰尔诺公司收购番茄外,自己也种了16亩,去年仅此一项收入1.6万元。

  张友说:“我们这特别适合种植玉米、番茄、葡萄、红干椒,过去这些东西不好卖,现在有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后,农户种田划算了。”

  通辽市依托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当地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事例同样可圈可点。58岁的退休工人崔宏现在当起了“养鹅专业户”,他在梅林村承包的养鹅基地现在饲养了近6000只优良品种鹅。仅在梅林村,这样的养殖基地就有8个,基地按照蒙鹅鹅业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承包户按公司提供的饲养技术及饲料进行日常管理,每年2月至6月采集种蛋,7月至次年1月采集鹅绒,产品则由蒙鹅鹅业统一收购。老崔告诉记者,去年这个养殖基地给他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今年收入有望达到40万元。总投资40亿元的蒙鹅鹅业于2005年启动,目前尚未全部建成,但对农户增收的拉动效应已初步显现。蒙鹅鹅业副总经理王成功说,蒙鹅鹅业将建成100吨的饲料生产厂4个,年产蛋300万枚的种鹅基地11个,鹅肉加工生产线12条,届时将直接带动15万农民增收。

  与正在兴起的养鹅业相比,通辽市牛、羊畜牧养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辽市政府巡视员门锦杭告诉记者,当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已经具备了20万头牛、500万只羊的年加工能力,通辽黄牛的存栏量超过150万头,活羊存栏量超过1000万只。

  农牧业生产发展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同时,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通辽市也形成了良性互动。通辽市远郊的莫力庙羊场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后,这里的草地上已经看不见羊群,少量的羊也全部实行圈养。而莫力庙羊场的葡萄种植业却蓬勃兴起,在羊场7.8万亩的土地上,已经有9000亩种上了葡萄。现在,莫力庙羊场的葡萄已经有4000亩开始挂果。去年,莫力庙羊场农牧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9100元,其中有60%来自于葡萄种植。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