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
统筹规划纵深推进沿江开发
薛 良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3号码头于2006年3月开港,当年年底便使江阴港吞吐量由原来每年5万标箱提高到12.7万标箱,2007年攀升到30.8万标箱,今年将超过50万标箱。

  创新的实践是最生动的实践。江阴市临港新城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于遵循统筹规划、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变革沿江开发模式,形成岸线开发与腹地发展有机结合,港口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沿江开发新格局,为纵深推进沿江开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空间布局上由港口向腹地延伸,形成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开发格局。

  沿江开发首先是沿江空间的开发利用。江阴临港新城依托长江岸线的自然优势,实施有序开发、纵深开发和整体开发,实现港口、产业、城镇和生态4大空间的统筹发展。

  整合岸线资源,促进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是沿江开发的基础。临港新城在建设之始,就把整合岸线资源作为推动开发的重点:组建开发公司,抓住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机遇,大胆定位接轨洋山港,与上海港集装箱公司合资组建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与之配套的长江内河集装箱中转港;回购和整理岸线资源,从资源优化利用和区域优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市场行为实施回购,整理岸线资源;大力扩建新港区,现在新港区占地5平方公里,包括7个万吨级外港码头泊位,20个以上千吨级内港码头泊位和配套仓储场地;统一规划沿江岸线,完成了1至6号公共码头及后方陆域的开发规划,按照岸线开发集约化、港区发展专业化和规模化、岸线与腹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规划港口、产业和城市建设的统筹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引领纵深开发。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是沿江开发的关键。临港新城借鉴国内外经验,树立现代空间开发理论,博采众长,创己之新,按照建设新港区、新商务区、新产业区、新生态区的战略思路,对原有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理顺港口与物流区、物流区与商务区、工业区与新城区、临港新城与江阴中心城区的关系。

  港城一体规划,推动整体开发。合理优化的规划是沿江开发的前提。临港新城不仅是江阴的临港产业基地,而且是江阴城市的重要功能片区。临港新城把规划作为区域开发建设的龙头,按照“前景广阔、服务一流的新港区,充满活力、功能完善的新商务区,产业集聚、特色明显的新产业区和环境友好、宜工宜商的新生态区”的功能定位,形成一个高水平的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在产业层次上由低端向高端攀升,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开发态势。

  加快沿江开发,产业发展是核心。临港新城遵循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增创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临港新城坚持走“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国际化”道路,不断优化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工业由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二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引导高新企业走“哑铃型”发展道路,即一方面注重科技研发、品牌创立和标准制定,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注重资本经营,采用上市、增资、扩股等形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企业。借助临港国际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采购、仓储、分拨、配送、贸易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务。发挥临港新城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对进出散货码头、化工码头的货物就近开展加工、处理等增值服务。二是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软件科技园和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三是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络布局,加快开发建设临港新城中心商贸区;积极探索新型商业形态,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作者系中共江阴市委常委、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