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记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
创新奉献 馨德长留
本报记者 郑杨

  “我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对自己的政治信仰终身不悔;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在自传中的这段话,成为他漫长人生最好的注脚。

  展开侯祥麟96年的人生画卷,人们可以发现,每当祖国遇到石油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时,他总是毅然请缨前行……

  192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的一堂化学课上,博学多才的老师旁征博引,讲起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提到原子核中蕴藏着不可想象的威力。16岁的侯祥麟听得兴奋不已:何不学好化学,来解救苦难深重的祖国?带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侯祥麟与石油结下了一生的缘分。1938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后方开始了“一滴血一滴油”的炼油事业,成为我党最早的“红色科学家”之一。

  1944年,抗战出现胜利的曙光。“学好技术,回来建设新中国!”带着党的领导人周恩来郑重的嘱托,侯祥麟和一批科技人员漂洋过海,赴美国深造。几年后,他毅然舍弃了外国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踏上祖国的土地,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青岛的海滨那么美丽……终于可以为祖国大干一场了!”侯祥麟在自传中这样描绘回国之初的感受。几年之后,千钧重担落在了他的肩头。

  1960年除夕,京城华灯齐放,万家团聚。石油研究院的一座平房内,却弥漫着异常紧张的气氛。由侯祥麟坐镇,一场关键性的试验正在进行。一年多来,他组织2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在噪音高达100多分贝的环境下,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如今,检验攻关成果的时刻终于到来!然而,试验又一次失败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侯祥麟夫妻俩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紧紧搂着睡梦中的两个小女儿。这时,侯祥麟的外甥一大早来拜年,侯祥麟说:“你来得正好,替我们看孩子吧!”说罢,夫妻俩又返回了试验现场……

  终于,在1961年,使用国产航空煤油的战鹰展翅飞上了蓝天。接下来的数年间,“两弹一星”所需的多种特殊润滑油品也在侯祥麟的带领下陆续研制成功。

  在中国的石油化工领域,提起炼油技术,不能不说到“五朵金花”,不能不说到侯祥麟。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发现,给举步维艰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大发展的希望。但是,以我们当时被外国戏称为“小茶壶里的玩意儿”的炼油技术,大庆开采出的大量原油得不到有效利用。

  迅速开发炼油新工艺,成为国家新的战略需求。侯祥麟再次勇担重任。1962年,石油部召开香山会议,决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掌握五项关键的炼油新技术。当时,由于电影《五朵金花》深深打动了大家,这五项新技术被命名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在培育“五朵金花”的日日夜夜里,侯祥麟在研究院、实验室和炼油厂之间奔波,从科研方向、试验方案的制订到试验的每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短短数年,“五朵金花”便朵朵绽放,并很快投入了工业生产,使我国的炼油技术迅速接近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四大类油品自给率皆达到100%。

  1982年,侯祥麟退居二线,却开始了另一个“黄金时代”。

  作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的高级顾问,侯祥麟曾戏称自己是“又顾又问”。他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倾注大量心血,指导培育出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化技术新的“四朵金花”。

  侯祥麟在院士群体中是独特的,他没有论文。但是,他那些白发苍苍、硕果累累的院士朋友们,没有一位质疑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有人说,侯祥麟的心里装的是整个科技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途。

  “科学家的快乐,在于创新与奉献。”侯祥麟生前曾这样说。他从世纪风云中走来,将自己整个一生都交给了中国石油这项伟大事业,而今,他带着对祖国的眷恋安然离去,将“创新与奉献”精神留给了整个科技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