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改革创新中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中共文化部党组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推进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事业大踏步前进的30年。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激流中风帆饱满,踏浪奋进,实现了重大发展。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30年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总体呈现为阶梯式成长的时代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十年:恢复重建阶段。面临10年“文革”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文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工作重心首先是立足于拨乱反正。文化系统是“文革”的重灾区,是“四人帮”插手最深、破坏最重的领域之一,拨乱反正工作是否彻底,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清除“四人帮”在文化系统的影响,关系到人心所向和队伍建设。通过拨乱反正,文化系统的工作秩序得以有效恢复,一大批老干部、老艺术家和被打倒的文化工作者得以重新回到文化和艺术工作岗位。其次是立足于思想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随后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后,全国文化系统迅速响应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自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坚决破除“两个凡是”思想桎梏,把思想和行动转到改革开放中来,转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上来,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于文化建设。通过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全国文化系统甩掉了思想包袱,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第二个十年:深化改革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渐突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相比,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严重阻碍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使文化生产缺乏体制活力和体制动力,使改革开放缺乏更大的文化支持与文化源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全国文化系统重要任务。通过10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通过点面结合,自下而上和由外而内的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不同所有制和各种经济成分纷纷加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文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日益充满活力。

  第三个十年:加快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的丰硕成果,尤其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文化系统面临着两大繁重的任务,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迅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必须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10年来的文化统计表明,国家公共财政的文化投入逐年递增,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建立,繁荣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消费市场显示出勃勃生机,文化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资本规模都获得了长足进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建设主要成就

  30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锐意改革,乘势而上,奋斗不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成就,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食粮,使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需要同步。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品数量规模性增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和产品的涌现,使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异彩纷呈。在诗歌、小说、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杂技、舞蹈等各个文艺门类,都推出了一批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文华奖设立以来,先后有500多部优秀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成功实施,更是不断把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30年前,即使对城市居民而言,看一场电影几乎是一种待遇,而今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艺术欣赏形式、各种文化参与方式。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中华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央财政投入规模从1978年的4.44亿元猛增至2006年的158.03亿元。一些经济发达省份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种增幅更是以几何级数扩大。以江苏为例,1980年全省文化事业财政拨款2329万元,2006年增至10.4433亿元,而文化基础设施实际投入的增幅更是远远超过这一比例。在国家财政公共文化投入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国际国内各种形式非公共性公益文化事业投资的渠道和规模也迅速增加,公益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越来越惠及全民。

  三是基本文化队伍和基本文化设施规模不断得到扩大,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1978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49座,群众艺术馆92家,文化站172个。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279座,文化馆2727个,文化站40608个,博物馆1722个。这表明,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文化服务队伍有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全面推进,新的文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新的体制形态充分显示其活力,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社会捐助等文化服务方式大大拓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全社会的文化服务参与者大大增加。与此相一致,全国文化系统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较大好转,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一些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

  四是文化产业正在做大做强,繁荣有序的社会文化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党中央确立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48%,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5%,同比增长17.1%,超过当年的GDP增长速度。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更是远远超过以上统计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具体表现为:(一)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风格多样,文化商品城乡流通,文化多样性普遍受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选择受到保护,丰富繁荣的公共文化市场大大改善了国民的日常文化生活状况。(二)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增强,文化消费空间不断扩大。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的文化市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资本聚集、人才聚集,新的市场流通方式和交易载体日益显示出市场经营优势,文化市场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等正在促使原始积累形态的市场主体向更高层次提升,文化消费在国民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日益提高。截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支出为591.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05.1元;恩格尔系数变化明显,城镇为35.8%,农村为43%。据估算,国内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扩容至5700亿元。(三)市场监管有序,引导积极。训练有素的文化执法队伍,活跃在广阔的城乡文化市场,打击不健康的文化倾销和违法的文化经营,充分履行保护广大文化消费者公平消费、文明消费和健康消费的基本文化权益,从而使日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更加有序化、法制化、健康化,使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而有序的勃勃生机。

  五是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在全球化挑战面前更加富有文化自信。1978年,我国的涉外非政府文化交往呈现为统计空白,对内对外商业文化活动尚处于封闭阶段。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数量1979年为194起。2006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3745起,46778人次。其中民间出访1094起,10570人次;民间来访1063起,15636人次。2006年涉外商业演出机构3207个,74690人,87355场次,1.777738亿元。这些数字表明,较之1978年,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势头迅猛。正是通过越来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更多地吸纳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所长,同时也更多地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更加积极的文化开放政策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享有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文化开放的成果将会更加丰富。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文化生活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文化事业的可喜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晶。这些成就中蕴涵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把坚持对外文化开放和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到实处,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文化,中国文化事业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中国文化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始终按照这个大方向去做,才取得了文化领域今天这样的成就。今天也只有继续坚持这个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二)只有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才能使各项文化工作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事尽其业。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把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作民生任务去加以落实,我们的文化事业就能稳步向前推进。哪里的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哪里的文化工作就能跃上一层新台阶。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文化共建共享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公。

  (三)只有毫不动摇地立足于建设,旗帜鲜明地贯彻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稳步发展。恢复重建时期,一些同志对文化批斗积习甚深,导致在文化问题上宁“左”勿“右”的思想误区。结果是问题不断,麻烦纠缠不断,受害的是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积累。从文化批判向文化建设战略转移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立足于发展,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立足于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有了一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成果。正是由于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和谐中更加繁荣,在繁荣兴旺中更加和谐,文化产业日新月异,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四)只有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才能真正解放文化生产力,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落到实处。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30年创新史。具体到文化领域就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史,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史,文化工作思路的创新史。我们跨越障碍,走过误区,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转变观念贯穿于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以创新的观念认识新的情况,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扩大了先进文化阵地,激活了文化生产单位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通过工作思路创新,不断地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摸索适应新形势的有效办法,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文化建设工程,不断寻找抓得牢、见实效的有力抓手,使文化建设事业能够更加落到实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