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共商务部党组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以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30年来,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经济结束了长期封闭的状态。1979年是中国开启对外开放的关键一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公布,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地。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继珠三角之后,长三角开始成为我国新兴的开放带。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一阶段,外资开始大规模流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使我国经济更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有所上升,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第三阶段: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加入WTO后,我国实现了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的顺利接轨,基本完成了从政策性开放为主向全方位制度性开放的转变;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等领域扩展;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所遵循和参照的基本依据。同时,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全面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1978年到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4%。1982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2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6%。截至2007年底,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金额累计达7630亿美元,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约11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超过40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1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0.3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63亿美元。通过30年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测算,2005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4个百分点左右。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达45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的13%以上。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还体现在,先后缓解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万亿美元。2007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758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9972.6亿元。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亿吨,铁矿石3.83亿吨,氧化铝512万吨,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47.9%、51.7%、46%。2007年农产品进口量相当于约4.9亿亩土地的产量,为我国耕地面积的25.1%。

  (二)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过去30年,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发挥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作用。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至2006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速高达22%。2006年,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6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3%,珠三角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29.8%,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的6.5%。再以上海浦东为例,在浦东开发开放伊始的1990年,该地区的工业产值只有177亿元,仅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1/9。2007年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达2700亿元,占上海市GDP的1/4。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2007年的地区GDP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为1978年的66倍。30年来,环渤海地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沿边地区利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沿边开放不断提升。

  (三)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30年来,通过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手机、彩电、集装箱、磁头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一些重要技术空白。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四)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回首30年,从对外开放思想的萌芽、启迪、碰撞、试验到思维的转变,从配套改革的纵深推进到辐射带动等等,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新路子,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体系培育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探索中先行取得重大突破,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经济特殊功能区,在当时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对中国的体制变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国内的制度创新。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1999年底至2005年底,仅中央层面就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也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规范。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7年,是国内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最快的时期。

  (五)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年均增速超过9%,这么大的国家,这样快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罕见的。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国人均GDP每10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达到2360美元。我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我国还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集团会议等各种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参与和声音。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30年来,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没有动摇。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有针对性、预见性地说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如今,开放与改革一样,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对外开放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国情出发,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的成功道路。通过对外开放,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依靠贸易保护谋求发展的传统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和竞争中谋发展。为了冲破高度封闭的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束缚,大胆创新,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对外开放的模式不仅对我国的开放、改革和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也为丰富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国情,开拓创新,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三)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比较优势的基本格局是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和技术短缺。立足这一格局,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大量吸纳就业的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拉动国内产业配套,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更是我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实现了经贸体制与世界多边体制的顺利对接,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进程。我们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新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承接更高层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全面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稳妥推进开放进程,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我们早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发挥其在开放上的先导和示范作用,避免一些政策对全国带来较大冲击。我们一直秉承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的方针,同时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我们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和让步,为国内产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争得了必要调整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五)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新时期,我们要继续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拓展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和谐的对外经贸关系,使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30年对外开放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成功。展望未来,我国对外开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境界和新局面,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促和谐。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