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抒怀
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本报记者 佘颖

  记者生活在巴蜀地区,上中学的时候也曾坐过从市区开往郊区的中巴车,那并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锈迹斑斑的车身,大嗓门的售票员。招手即停倒是方便,只是停下来售票员会问我要去什么地方,一听说是去学校,车费2元,她便不耐烦地摆着手,不让我上车。如果赶上比较好说话的售票员,能够坐上车,也得闻着浓浓的汽油味,坐着破了洞的座椅垫子,有时还得坐在司机背后的引擎盖上。车开起来晃晃悠悠的,好像一个喘着粗气的病人。其实,从家里到学校大约15分钟车程,2元的票价对13年前的学生来说并不轻松。不过那个时候,只要能够坐上车,能够到达目的地,就觉得很庆幸了,票价、服务或者舒适与否,完全不在考虑的范畴。

  同是开往郊区的线路,这次在成都坐车的感觉则完全不一样。首先车型就大不相同。305路、316路、80路的车站里,停着一溜儿的大公共汽车,宽大的车身,前后气动门,整齐的塑胶椅子,其中约40%是空调车。全部车型都使用压缩天然气,省油节能,绿色环保。316线路的车站角落里停着一辆黄色的旧中巴车。没进行公交化改造之前,线路上跑的就是这种车。跟它旁边的公交车一对比,13年的变化不言自明。

  票价也变了。这三路车的线路长20公里到30公里不等,车程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票价基本都是普通车2元,空调车3元,只有305线路由于是跟民营企业合作,票价略贵。80路还能享受市区的优惠政策,刷卡成人5折,学生2折,使用次数卡两小时之内免费换乘。跟车程相比,这样的票价真不算贵。怪不得在十陵镇成都大学的校门口,80路车座无虚席,一辆接一辆地发车。

  服务质量也提高了。司机穿着蓝色的制服,会对上车的人微笑点头,有问必答,316路上的售票员一直站在车厢里为乘客报站,尽管她面前就有不少空座。有乘客拎着大包的行李上车,她还热情主动帮着提一下。

  还有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变化,就是车窗外的风景。一天中跑了东、西、北3条线路,在地图上看,都是从繁华到偏僻的三段路程。可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反倒有坐着车看风景的享受。沿线道路宽阔,建筑现代,新建的小区、公司总部一个接着一个,显而易见,新兴的城区已经在这些地方发展起来。城乡区别在很多地方已经不那么明显了。2007年6月,成都和重庆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相信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会更快建立起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更加协调。

  采访结束后我一直在想,每天都坐公交车出行,大部分人对公交事业的变化几乎是习以为常了。如果不是这次采访,我也不会回顾和思考现在坐车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同样,改革开放30年,对寻常百姓来说,许多变化都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正是这些点滴的日积月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已经在生活中共同分享。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