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一度跟不上城市扩大的步伐,30年间,“谁来办公交”经历了数个答案。在答案的变化中,公交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受益多。
8点10分,丁义发动汽车,我们出发了。窗外越来越大的雨打开了丁义的回忆,“现在可不怕下雨了。以前一到下雨天,司机乘客都犯愁。你见过在公交车里打雨伞,穿雨披的吗?”
他说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了。1978年10月,19岁的丁义从驾校毕业,进入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成为6路车的司机。“开的是常州牌的小面包车,座椅是木头的,硬邦邦的,坐久了硌得一身都疼。”回想起当初的艰苦,丁义轻轻摇了摇头,“更糟糕的是车窗玻璃老摇不上去,夏天晒得司机左胳膊黑,售票员右胳膊黑。赶上一下雨,车里车外都是水,乘客在车里也得撑着伞,穿着雨披!”
工作条件虽然不太好,但丁义还是干得很开心。“一个月能挣24块钱呢!”他乐呵呵地说。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了,要知道,那时候一碗2两的炸酱面才卖8分钱。1978年,整个成都市一共才30多条线路,100多辆车。能开上公交车,是一件挺光荣的事情,“就跟今天的白领差不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80年代后期,成都市一环路逐渐形成,城区面积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变大了,路程也变远了,可那时候不要说私家车,就是有辆凤凰、永久的自行车,就跟现在有辆宝马一样。所以人们除了走路,就只能挤公交车。”丁义笑着回忆,“那时已经换了‘成都’牌76款客车,12米长,可还是经常听见有人喊,不要挤了不要挤了,再挤就成相片了!”
乘车挤,线路少,等车时间长,这些问题不只是在成都,在全国的公交行业都普遍存在。1988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公交,并允许公交公司实行承包制,提高员工积极性。成都市也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承包。丁义记得很清楚,“100块钱可以提4元,超过100块钱可以提10元,一个月下来能提不少钱呢!”水涨船高,1992年丁义的工资也涨到了110元。
90年代以后,成都的行政区划不断扩展,越来越大。1999年,成都市三环路形成,市区面积扩大为193平方公里。2001年,外环高速公路以内的面积达到598平方公里。当时公交公司只有2500多辆车,130多条线路。相比之下,公交力量显得有些薄弱。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为解决公交力量薄弱的问题,成都将公交线路打包拍卖,面向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公开出让。
“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共同竞争,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扩大了成都公交的线路覆盖面,部分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成都市交通委员会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处副处长何利洛总结说,“现在国家又逐步加大了对国有公交的支持,光今年就准备拨给市公交集团1.5亿元用于收购民营公交。”
2002年,丁义因为技术过硬,被调到了新开通的305路线路上,专跑金沙车站至郫县。郫县是成都的“后花园”,离市区不到20公里。但在305路开通之前,公交车只能开到四川工业学院,离郫县还隔着一个红星镇,从工业学院到郫县就只能坐民营公司的中巴车了。“票价5元,半个小时一班,又贵又不方便。305路票价3元,5到10分钟一班,方便多了。”丁义很自豪地说,“你不知道,线路刚开通的时候,群众高兴得挂横幅欢迎我们呢!”
穿着新制服,开着新车子,丁义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手中的305路车,从最早的“城市之舟”,到20多万元的“成都”牌空调车,到现在40多万元的高档空调车,越来越好了。“2007年,集团调整了工资结构,将工资与安全行驶里程、服务质量、运载人次挂钩。我已经安全驾驶20多万公里,可以拿到780元的最高级别,驾驶员还能拿780元的岗位工资,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个月能拿2200多元,在成都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