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同件在文港以敢闯闻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做毛笔起家的张同件在外推销,有人问起,“有没有钢笔卖?”他二话不说答道,“有!”其实,他那会儿连钢笔怎么生产都没有见过,不过,钢笔的高利润让他决定试一试。
张同件最初是从外地收购各式各样的钢笔供应客户。当张同件从外地把第一支钢笔带回家乡文港镇张家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祖祖辈辈做毛笔的村民争相来看钢笔的模样。
后来,张同件到上海一些国营企业取经,逐渐了解并掌握了钢笔的工艺流程,张罗起了自己的钢笔厂,并花高薪把上海的师傅请到文港,企业逐步站稳了脚跟。
张同件的钢笔最初的品牌叫“金牛”,后来又有了“德文”,如今,最贵的“德文”金笔能卖到1万元。张同件钢笔厂也从文港开到了上海,还在世界文化用品的风向标所在地———德国法兰克福注册了公司,“德文”金笔从文港镇走出国门,走进了欧洲市场。
文/本报记者 赖永峰 鲍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