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中的产业集群”系列报道11
一支笔“写出”一篇大文章
———来自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笔产业集群的调查
本报记者 鲍晓倩 赖永峰
 金属笔是文港现代笔业的优势产品,图为依人笔业的钢笔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鲍晓倩摄

本期关键词 地方经济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与一地地方经济的发展互为作用。不少产业集群是由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而来,文港制笔产业集群就是如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依靠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的集聚体,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港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制笔产业集群的潜力。

  驱车进入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栋栋整齐的楼房,大门口无一例外贴着楹联,仔细一看,居然不乏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这是一座写满笔的历史文化的古镇,文港的制笔历史达到1600多年。文港因笔而名,因笔而兴,因笔而荣。清代文港人周虎臣在苏州、上海开设笔庄,文港人邹发荣在武汉开设笔庄,“邹紫光阁笔”、“周虎臣笔”、“浙江王一品笔”并称为天下三大名笔。

  改革开放30年来,文港依托千年毛笔制作传统,积极发展现代笔业,金属笔、中性笔、圆珠笔、油画笔等得到快速发展,制笔产业成为文港重要的经济支柱。目前,文港集聚了2100家毛笔生产企业和作坊,钢笔、圆珠笔、水笔企业151家,金属笔49%、毛笔70%的国内市场掌握在文港人的手中。2004年,文港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业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华夏笔都”称号。

一支笔兴起一个产业

  从1996年创办派利笔业有限公司开始,胡桂香就致力于产业链的完善。从1998年开始兴建自己的生产工厂,派利就与江苏南通的海门电镀合作,自己做电镀,而生产金属笔必须的铜件、印刷等等,派利均可以自己完成生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产链。胡桂香认为,完善的产业链是创立之初的企业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如今,派利不仅自己生产金属笔,各个加工环节还承接其他企业的配套服务。

  派利笔业的销售模式是以贴牌加工为主,一方面贴牌生产钢笔,一方面通过外贸公司拿到海外订单。面对近年来钢笔销售的下滑,派利笔业总经理、胡桂香的儿子吴胜华认为派利的发展模式存在自身的问题,“我们一直没有直接面对终端,没有自己的营销服务。以后品牌销售还是要跟上来。”

  派利笔业的优势是文港金属笔产业共同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文港形成了笔类制造、制笔零配件、制笔表面处理、制笔模具加工、包装、专业运输、设备、原材料供应、笔专业市场、制笔废水处理等完备的配套体系。产业链条越拉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依人笔业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链,而是方便地利用本地配套体系,依人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星说,“在文港,这很容易,电镀、五金加工、笔上刻花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在本地完成,如今20多家企业在给我们做配套。”

  从1987年开始,文港兴建了全国最大的毛笔市场和全国第二大皮毛市场。目前,文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笔集散中心,金属笔市场也应运而生。“笔不到文港不齐”成为制笔行业中流传的话语。文港逐步开通了直通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武汉、重庆、义乌等26个城市30条货运线路,完善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营销体系。

  派利笔业的问题也是文港金属笔产业共同的问题。“应当说,文港已经成为大型制笔配套加工基地。许多国内外著名品牌在这里做加工,上海英雄、青岛白雪的订单不断,著名的派克笔的笔芯供应在文港,然而文港本地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文港镇镇长刘劲松说。

  虽然受到中性笔冲击,金属笔市场整体在萎缩,但吴胜华仍然认为派利要做自己最有优势的行业,所以并不打算进入中性笔领域。“中性笔浪费、污染问题严重;中国汉字需要笔锋,中国人离不开钢笔,钢笔永远不会淘汰。半手工生产的金属笔才是文港的优势。”事实上,生产中性笔需要相关产业链条,而大型塑料基地、市场在工业基础发达的江苏、浙江,受江西工业基础局限,中性笔在文港很难有大发展。金属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文港现代笔的主业。

  如何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依人笔业曾经尝试过做中性笔,然而由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中性笔生产,文港的技术、设备、人才都比不过长三角一带的企业,最终放弃了。“金属笔是半手工制作的,这是文港的特点与优势,应该进一步发挥。”

  谈起20多年的经营心得,吴志星说,“笔的品牌一定要保住。”上世纪90年代初,文港曾经出现上百家金属笔企业,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只剩下几十家。“市场经济就是大浪淘沙,肯定有一些企业会被淘汰。但我们在业内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大市场,如浙江义乌、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依人确立了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利润空间更高的新产品。“我打算生产高档的礼品‘金笔’。用红木做杆子,包装精美,尽量艺术化,市场空间应该不错。”吴志星还希望为高端产品重新注册一个品牌,“一天出一千支,利润可能比现在一天两三万支笔还高。”吴胜华的想法也差不多,“笔的功能定位在改变,一方面是要发展高档礼品金属笔,另一方面,如学生用笔方面要开发多样功能,如加时钟、灯光等……”

  和依人笔业、派利笔业有着类似性质选择的是毛笔行业中的“周信兴现象”。“三花奖”得主周信兴是全国著名的毛笔微雕大师,他能够在小小的毛笔杆上雕刻出精美的图画,在8厘米的空间中雕出一首诗。“微雕是方寸之间见天地,微雕与毛笔的结合前人就有,文港是笔都,我愿意以笔为微雕的载体。”周信兴说。微雕与毛笔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毛笔的价值,周信兴的微雕作品价值数万元乃至几十万元。

  在周信兴的带动下,文港出了一批微雕毛笔创作队伍。“微雕毛笔市场情况很不错,正成为文港的一个品牌。这就是文化深加工,通过艺术来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是文港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港要将毛笔制作工艺与书画创作结合起来,将制笔研究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被业内称为“中国笔王”的顶级毛笔制作技艺代表人物周鹏程说。他创造性地对毛笔头制作材料进行改良,加入猪鬃毛、不断应用新材料,制作出业内广受赞誉的好笔。

  如今,文港的传统笔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成现在的狼毫、羊毫、紫毫、尖毫、油画笔、排笔、眉笔等8大类1000余个品种,笔头色彩斑斓,红、白、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创造了毛笔“尖、齐、圆、健”的四德品质,笔杆选料从竹竿到木杆、牛角杆,品类丰富。

  另一条路径也逐渐清晰。依人笔业正在着手建立生产水粉笔、油画笔的生产工厂。“已经有60人,全手工制作,如果有150人的规模,就会有1000万元的产值,现在艺术院校多,水粉笔和油画笔的价格高,市场空间很大。”吴志星说。传统手工工艺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结合,正在迸发新的活力。

  通过文港企业不断探索,近3年,文港每年开发新产品、新品种50个以上,全镇制笔行业注册商标108个,外观设计申报专利52项,全镇制笔行业中高档产品占50%。

  目前,知名品牌群体和一批突出的龙头企业开始涌现。在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和水笔的制造中,有5家制笔企业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王”,中德笔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06年中国圆珠金属笔芯王”,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在毛笔生产中,励牛堂牌、鹏程牌、四宝堂牌、晏殊牌毛笔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农耕笔庄”毛笔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称号。

  从1996年创办派利笔业有限公司开始,胡桂香就致力于产业链的完善。从1998年开始兴建自己的生产工厂,派利就与江苏南通的海门电镀合作,自己做电镀,而生产金属笔必须的铜件、印刷等等,派利均可以自己完成生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产链。胡桂香认为,完善的产业链是创立之初的企业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如今,派利不仅自己生产金属笔,各个加工环节还承接其他企业的配套服务。

  派利笔业的销售模式是以贴牌加工为主,一方面贴牌生产钢笔,一方面通过外贸公司拿到海外订单。面对近年来钢笔销售的下滑,派利笔业总经理、胡桂香的儿子吴胜华认为派利的发展模式存在自身的问题,“我们一直没有直接面对终端,没有自己的营销服务。以后品牌销售还是要跟上来。”

  派利笔业的优势是文港金属笔产业共同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文港形成了笔类制造、制笔零配件、制笔表面处理、制笔模具加工、包装、专业运输、设备、原材料供应、笔专业市场、制笔废水处理等完备的配套体系。产业链条越拉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依人笔业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链,而是方便地利用本地配套体系,依人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星说,“在文港,这很容易,电镀、五金加工、笔上刻花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在本地完成,如今20多家企业在给我们做配套。”

  从1987年开始,文港兴建了全国最大的毛笔市场和全国第二大皮毛市场。目前,文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笔集散中心,金属笔市场也应运而生。“笔不到文港不齐”成为制笔行业中流传的话语。文港逐步开通了直通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武汉、重庆、义乌等26个城市30条货运线路,完善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营销体系。

  派利笔业的问题也是文港金属笔产业共同的问题。“应当说,文港已经成为大型制笔配套加工基地。许多国内外著名品牌在这里做加工,上海英雄、青岛白雪的订单不断,著名的派克笔的笔芯供应在文港,然而文港本地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文港镇镇长刘劲松说。

  虽然受到中性笔冲击,金属笔市场整体在萎缩,但吴胜华仍然认为派利要做自己最有优势的行业,所以并不打算进入中性笔领域。“中性笔浪费、污染问题严重;中国汉字需要笔锋,中国人离不开钢笔,钢笔永远不会淘汰。半手工生产的金属笔才是文港的优势。”事实上,生产中性笔需要相关产业链条,而大型塑料基地、市场在工业基础发达的江苏、浙江,受江西工业基础局限,中性笔在文港很难有大发展。金属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文港现代笔的主业。

  如何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依人笔业曾经尝试过做中性笔,然而由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中性笔生产,文港的技术、设备、人才都比不过长三角一带的企业,最终放弃了。“金属笔是半手工制作的,这是文港的特点与优势,应该进一步发挥。”

  谈起20多年的经营心得,吴志星说,“笔的品牌一定要保住。”上世纪90年代初,文港曾经出现上百家金属笔企业,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只剩下几十家。“市场经济就是大浪淘沙,肯定有一些企业会被淘汰。但我们在业内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大市场,如浙江义乌、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依人确立了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利润空间更高的新产品。“我打算生产高档的礼品‘金笔’。用红木做杆子,包装精美,尽量艺术化,市场空间应该不错。”吴志星还希望为高端产品重新注册一个品牌,“一天出一千支,利润可能比现在一天两三万支笔还高。”吴胜华的想法也差不多,“笔的功能定位在改变,一方面是要发展高档礼品金属笔,另一方面,如学生用笔方面要开发多样功能,如加时钟、灯光等……”

  和依人笔业、派利笔业有着类似性质选择的是毛笔行业中的“周信兴现象”。“三花奖”得主周信兴是全国著名的毛笔微雕大师,他能够在小小的毛笔杆上雕刻出精美的图画,在8厘米的空间中雕出一首诗。“微雕是方寸之间见天地,微雕与毛笔的结合前人就有,文港是笔都,我愿意以笔为微雕的载体。”周信兴说。微雕与毛笔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毛笔的价值,周信兴的微雕作品价值数万元乃至几十万元。

  在周信兴的带动下,文港出了一批微雕毛笔创作队伍。“微雕毛笔市场情况很不错,正成为文港的一个品牌。这就是文化深加工,通过艺术来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是文港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港要将毛笔制作工艺与书画创作结合起来,将制笔研究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被业内称为“中国笔王”的顶级毛笔制作技艺代表人物周鹏程说。他创造性地对毛笔头制作材料进行改良,加入猪鬃毛、不断应用新材料,制作出业内广受赞誉的好笔。

  如今,文港的传统笔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成现在的狼毫、羊毫、紫毫、尖毫、油画笔、排笔、眉笔等8大类1000余个品种,笔头色彩斑斓,红、白、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创造了毛笔“尖、齐、圆、健”的四德品质,笔杆选料从竹竿到木杆、牛角杆,品类丰富。

  另一条路径也逐渐清晰。依人笔业正在着手建立生产水粉笔、油画笔的生产工厂。“已经有60人,全手工制作,如果有150人的规模,就会有1000万元的产值,现在艺术院校多,水粉笔和油画笔的价格高,市场空间很大。”吴志星说。传统手工工艺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结合,正在迸发新的活力。

  通过文港企业不断探索,近3年,文港每年开发新产品、新品种50个以上,全镇制笔行业注册商标108个,外观设计申报专利52项,全镇制笔行业中高档产品占50%。

  目前,知名品牌群体和一批突出的龙头企业开始涌现。在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和水笔的制造中,有5家制笔企业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王”,中德笔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06年中国圆珠金属笔芯王”,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在毛笔生产中,励牛堂牌、鹏程牌、四宝堂牌、晏殊牌毛笔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农耕笔庄”毛笔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称号。

一支笔富了一方百姓

  在著名的“周虎臣笔”的创始人周虎臣的故里文港镇周坊村,我们见到了49岁的毛笔家庭作坊主人周玉祥。正午的阳光直晒,周玉祥家的小院里晾晒着黄鼠狼尾,这是生产狼毫笔头的主要原料。“我的作坊主要生产狼豪笔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周玉祥略带腼腆地解释,像周玉祥这样做笔头的在毛笔行业里叫“水作”,做笔杆的则叫“干作”,生产出一支毛笔,需要120多道工序,均需要手工制作完成。

  文港的“笔市”对周玉祥的生意来说,十分重要。“笔市”农历每月一、四、七日举行,文港兴建皮毛市场后,那里就成为“笔市”的地点,制作的笔工、原材料商、笔商……当集时几千人参加,可以说得上是人山人海。每逢“笔市”,周玉祥就会带上自己家庭作坊生产的笔头去赶集,一是要把笔头卖出去,一是要买生产笔头的原料。“东北来的黄鼠狼毫、江苏来的羊毛,在皮毛市场都能买到,我每次都参加早市,买原料一次花个一两万元。”

  “毛笔的制作周期一般就是三天,笔市这样设立,对于散落在各个村镇的家庭制笔作坊,再合适不过了。”邹农耕笔庄的主人邹农耕介绍说。周玉祥生产的笔头另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就是文港的各个笔庄,有些笔庄会定期收购他的笔头。“那些人在全国各地开店,走的量大,都固定要货,一次能要1000到2000支左右。”

  周玉祥的家庭作坊请了6个人,一年能生产5000至6000个笔头,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毛笔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祖传的手艺,周玉祥一家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而周坊村422户人家里头,80%以上在做毛笔。

  文港与温州一样,人多田少,历史上就有做生意的传统,自秦代开始,文港人就是家家户户做毛笔,逐渐形成了“外出一担笔,回家一担皮”的经商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智慧的文港人,就是这样靠“笔”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最初我哥哥吴志勇在学校教书,我在家里做毛笔,做得也不算太好。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皮毛市场摆了个摊,哥哥开杂货店。一次有一个浙江余姚的商人到我的摊位来,说现在毛笔销路狭窄,你们可以做钢笔,他们需求量很大。1991年,我开始做钢笔,那时候市场好,只要做出来就能卖出去。赚了钱后和哥哥一起创办工厂,注册了‘依人’商标,逐步走上了正轨。”依人笔业副总经理吴志星娓娓道来。依人笔业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依人’就是吴志勇女儿的名字,”吴志星笑着说,企业会交给第二代一直经营下去。

  对于吴胜华来说,儿时最重要的一个记忆就是母亲胡桂香挑着毛笔去推销,时常要离开家门去全国各地。“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妈妈没有皮鞋穿,可上门推销没有鞋总不行,所以就去找人借,平时不穿,等到进人家门口时再换上。”一次,胡桂香到一家大型商城推销毛笔,人们都问有没有钢笔、圆珠笔,她暗暗记下。她听说上海有个制笔招待所,所有做笔的买卖人都在那里,于是去那里想办法,开始了贩卖钢笔的生意。后来,胡桂香又花了很长时间去找生产钢笔配件的厂家,在家装配钢笔,最后终于办起了厂,能够自己生产钢笔。

  像吴志星兄弟和胡桂香一样走过类似创业发展道路的文港人很多很多。进贤县副县长胡宏辉说,“文港笔业虽然规模不大,对财政贡献不大,但的的确确是一个‘富民产业’。”

  正是制笔业架起了文港人创业的桥梁,从家庭作坊、手工劳动,到专业化分工体系形成;从大量销售人员上门推销,到全国各地建立经销网点;从给别人提供半成品和散件,到创立自己的品牌。文港人生生不息的创业过程,也正是文港笔业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产业发展的过程。

  蓬勃发展的制笔产业为全镇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全镇从事文化用品产业的人口有17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笔业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22000个,为1600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0元。

  不仅仅是在本地,由于市场拓展需要,文港笔业逐渐构建了一张巨大的文化用品营销网络。目前,文港有10000流通大军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销售文港的文化用品。据不完全统计,文港人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以笔类为主的文化用品销售窗口5000多个,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走出文港的文港人,依托笔业,凭着一股闯劲,为家乡产品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为文港带回一笔笔财富。

  在著名的“周虎臣笔”的创始人周虎臣的故里文港镇周坊村,我们见到了49岁的毛笔家庭作坊主人周玉祥。正午的阳光直晒,周玉祥家的小院里晾晒着黄鼠狼尾,这是生产狼毫笔头的主要原料。“我的作坊主要生产狼豪笔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周玉祥略带腼腆地解释,像周玉祥这样做笔头的在毛笔行业里叫“水作”,做笔杆的则叫“干作”,生产出一支毛笔,需要120多道工序,均需要手工制作完成。

  文港的“笔市”对周玉祥的生意来说,十分重要。“笔市”农历每月一、四、七日举行,文港兴建皮毛市场后,那里就成为“笔市”的地点,制作的笔工、原材料商、笔商……当集时几千人参加,可以说得上是人山人海。每逢“笔市”,周玉祥就会带上自己家庭作坊生产的笔头去赶集,一是要把笔头卖出去,一是要买生产笔头的原料。“东北来的黄鼠狼毫、江苏来的羊毛,在皮毛市场都能买到,我每次都参加早市,买原料一次花个一两万元。”

  “毛笔的制作周期一般就是三天,笔市这样设立,对于散落在各个村镇的家庭制笔作坊,再合适不过了。”邹农耕笔庄的主人邹农耕介绍说。周玉祥生产的笔头另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就是文港的各个笔庄,有些笔庄会定期收购他的笔头。“那些人在全国各地开店,走的量大,都固定要货,一次能要1000到2000支左右。”

  周玉祥的家庭作坊请了6个人,一年能生产5000至6000个笔头,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毛笔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祖传的手艺,周玉祥一家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而周坊村422户人家里头,80%以上在做毛笔。

  文港与温州一样,人多田少,历史上就有做生意的传统,自秦代开始,文港人就是家家户户做毛笔,逐渐形成了“外出一担笔,回家一担皮”的经商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智慧的文港人,就是这样靠“笔”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最初我哥哥吴志勇在学校教书,我在家里做毛笔,做得也不算太好。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皮毛市场摆了个摊,哥哥开杂货店。一次有一个浙江余姚的商人到我的摊位来,说现在毛笔销路狭窄,你们可以做钢笔,他们需求量很大。1991年,我开始做钢笔,那时候市场好,只要做出来就能卖出去。赚了钱后和哥哥一起创办工厂,注册了‘依人’商标,逐步走上了正轨。”依人笔业副总经理吴志星娓娓道来。依人笔业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依人’就是吴志勇女儿的名字,”吴志星笑着说,企业会交给第二代一直经营下去。

  对于吴胜华来说,儿时最重要的一个记忆就是母亲胡桂香挑着毛笔去推销,时常要离开家门去全国各地。“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妈妈没有皮鞋穿,可上门推销没有鞋总不行,所以就去找人借,平时不穿,等到进人家门口时再换上。”一次,胡桂香到一家大型商城推销毛笔,人们都问有没有钢笔、圆珠笔,她暗暗记下。她听说上海有个制笔招待所,所有做笔的买卖人都在那里,于是去那里想办法,开始了贩卖钢笔的生意。后来,胡桂香又花了很长时间去找生产钢笔配件的厂家,在家装配钢笔,最后终于办起了厂,能够自己生产钢笔。

  像吴志星兄弟和胡桂香一样走过类似创业发展道路的文港人很多很多。进贤县副县长胡宏辉说,“文港笔业虽然规模不大,对财政贡献不大,但的的确确是一个‘富民产业’。”

  正是制笔业架起了文港人创业的桥梁,从家庭作坊、手工劳动,到专业化分工体系形成;从大量销售人员上门推销,到全国各地建立经销网点;从给别人提供半成品和散件,到创立自己的品牌。文港人生生不息的创业过程,也正是文港笔业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产业发展的过程。

  蓬勃发展的制笔产业为全镇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全镇从事文化用品产业的人口有17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笔业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22000个,为1600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0元。

  不仅仅是在本地,由于市场拓展需要,文港笔业逐渐构建了一张巨大的文化用品营销网络。目前,文港有10000流通大军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销售文港的文化用品。据不完全统计,文港人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以笔类为主的文化用品销售窗口5000多个,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走出文港的文港人,依托笔业,凭着一股闯劲,为家乡产品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为文港带回一笔笔财富。

一支笔托起一个区域品牌

  邹农耕已经被视作文港镇毛笔文化传播的代言人。“邹农耕笔”与众多百年老字号一起名列“中国十大名笔”,他的笔庄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设了200多家分店。当然,让年仅40岁的他在业内赢得尊敬的还是他个人对毛笔文化传播的热情,以及他的理念对毛笔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毛笔的制作一定与当今书画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虽然笔庄是实业,但今后希望整合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我希望能‘以笔养文,以文辅笔’。”邹农耕说。

  邹农耕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如今这一理想已经开始向现实迈进。他的想法也暗暗契合着文港镇政府对文港未来发展的思考。

  2007年文港镇财政收入为2100万元,对于一个中部地区乡镇来说,文港镇的财力差强人意,但是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以更大一些呢?如何将笔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强镇”?

  比起镇域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浸润着文化底蕴的文港镇工业基础不算发达。2007年,文化用品生产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7.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80.2%,成为文港镇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文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文港镇希望进一步发展利用好这一主导支柱产业。2008年4月15日,文港镇正式向文化部提交了“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申报材料,开始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目标迈进。

  “要以毛笔文化为依托,以制笔产业为基础,发展文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贤县文港镇镇长刘劲松表示。在他看来,文港未来的发展,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是关键,“由于有了笔,文港常年聚集着2000多人从事字画生意,各个知名笔庄都与我国著名书画家有着密切往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资源,难道不能转变成巨大的财富?”

  如今,文港最重要的就是区域品牌的打造,让文港笔文化的品牌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打响。2003年,文港镇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文港)首届笔文化艺术节。2006年,在北京举办“走进笔都”全国知名书画家南昌文港笔会,2007年举办鲁迅与书法艺术研讨会、第5届民间读书年会……

  “当然,文港区域品牌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也许10年左右,也许更长。从毛笔业来说,有大概20%—30%的企业是做加工,贴外地毛笔的牌,有40%的企业没有任何品牌意识,价格不高,主要面向学生市场。”邹农耕分析说,“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观念正在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我一样注重自己的品牌,走连锁经营的模式。”

  这片文化产业的沃土已经开始吸引相关企业落户。江西省赣女绣庄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9月落户文港,绣庄以赣绣为特色,能一针一线绣出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水墨画。赣女绣庄总经理顾玉纯说他选择到文港来经过慎重考虑,“这里有文化的积淀,企业在这里发展相得益彰,今后有信心把绣庄的品牌‘玉玺’打造为一个知名品牌。”

  文化旅游的作用也在被发掘。文港镇博物馆馆长文先国多年来为周坊村的保护四处奔走,“周坊村有着悠久的制笔文化传统,如今村民还在以制笔为业,这在全国是惟一的;这里有最早的商品经济意识萌芽,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人走出去推销毛笔,周坊村应该保护起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来看看毛笔的制作历史。还有前塘村,也是传统毛笔制作的古村落,最好的笔工就聚集在这里……”说起文港的毛笔文化,文先国充满了感情。

  “文港笔业需要一个环境良好的交易市场,我们将建设‘天下第一笔庄’,结合交易、文化旅游功能,同时大力拓展文港的文化旅游市场……”刘劲松对未来充满信心。

  邹农耕已经被视作文港镇毛笔文化传播的代言人。“邹农耕笔”与众多百年老字号一起名列“中国十大名笔”,他的笔庄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设了200多家分店。当然,让年仅40岁的他在业内赢得尊敬的还是他个人对毛笔文化传播的热情,以及他的理念对毛笔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毛笔的制作一定与当今书画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虽然笔庄是实业,但今后希望整合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我希望能‘以笔养文,以文辅笔’。”邹农耕说。

  邹农耕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如今这一理想已经开始向现实迈进。他的想法也暗暗契合着文港镇政府对文港未来发展的思考。

  2007年文港镇财政收入为2100万元,对于一个中部地区乡镇来说,文港镇的财力差强人意,但是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以更大一些呢?如何将笔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强镇”?

  比起镇域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浸润着文化底蕴的文港镇工业基础不算发达。2007年,文化用品生产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7.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80.2%,成为文港镇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文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文港镇希望进一步发展利用好这一主导支柱产业。2008年4月15日,文港镇正式向文化部提交了“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申报材料,开始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目标迈进。

  “要以毛笔文化为依托,以制笔产业为基础,发展文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贤县文港镇镇长刘劲松表示。在他看来,文港未来的发展,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是关键,“由于有了笔,文港常年聚集着2000多人从事字画生意,各个知名笔庄都与我国著名书画家有着密切往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资源,难道不能转变成巨大的财富?”

  如今,文港最重要的就是区域品牌的打造,让文港笔文化的品牌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打响。2003年,文港镇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文港)首届笔文化艺术节。2006年,在北京举办“走进笔都”全国知名书画家南昌文港笔会,2007年举办鲁迅与书法艺术研讨会、第5届民间读书年会……

  “当然,文港区域品牌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也许10年左右,也许更长。从毛笔业来说,有大概20%—30%的企业是做加工,贴外地毛笔的牌,有40%的企业没有任何品牌意识,价格不高,主要面向学生市场。”邹农耕分析说,“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观念正在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我一样注重自己的品牌,走连锁经营的模式。”

  这片文化产业的沃土已经开始吸引相关企业落户。江西省赣女绣庄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9月落户文港,绣庄以赣绣为特色,能一针一线绣出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水墨画。赣女绣庄总经理顾玉纯说他选择到文港来经过慎重考虑,“这里有文化的积淀,企业在这里发展相得益彰,今后有信心把绣庄的品牌‘玉玺’打造为一个知名品牌。”

  文化旅游的作用也在被发掘。文港镇博物馆馆长文先国多年来为周坊村的保护四处奔走,“周坊村有着悠久的制笔文化传统,如今村民还在以制笔为业,这在全国是惟一的;这里有最早的商品经济意识萌芽,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人走出去推销毛笔,周坊村应该保护起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来看看毛笔的制作历史。还有前塘村,也是传统毛笔制作的古村落,最好的笔工就聚集在这里……”说起文港的毛笔文化,文先国充满了感情。

  “文港笔业需要一个环境良好的交易市场,我们将建设‘天下第一笔庄’,结合交易、文化旅游功能,同时大力拓展文港的文化旅游市场……”刘劲松对未来充满信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