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抒怀
四合院折射出的巨变
本报记者 李丹

  四合院曾是老北京居民普遍的居住方式,也是最具老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但是,历史上很多集中了老北京传统文化特色的四合院,逐渐变成了住户众多的大杂院。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杂院的老住户大多已搬到楼房居住,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而那些继续生活在大杂院中的人们,其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极大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四合院内居民的生活环境显著改善。许多大杂院里采用了分户供电,接通了天然气管道,自来水也由院内公用水龙头接入了每家每户的厨房。近年北京市政府拿出10亿元资金,免费为大杂院居民翻盖危旧房屋、修整院落,彻底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在王德平家采访时,他找出了自己留存多年的粮票、工业券等票证,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百姓生活的证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购物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休闲方式,粮票、工业券等票证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让人高兴的是,如今,在四合院这种古老民居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现代化。居民用上了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家中有了独立卫生间。记者在苗秀珍家采访时,看到她的小孙女正在电脑前和同学聊天,在信息社会,网络已经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小小一个四合院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  30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吨,增幅超过了60%。商品和服务供给也由短缺变为总体平衡或略有结余。1993年,沿用了38年的粮票宣布取消,全国居民购买粮食不再需要这种定额分配的票证,这一最具计划经济色彩的票据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30年来,城乡居民拥有财富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指出,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了6.3倍,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城市恩格尔系数(每个家庭的食物支出总额占总支出额的百分比)从过去的57.5%下降到36.3%。在北京,平均每个城市居民每年在文化、娱乐和运动上的花费达到了2500元,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年轻工人10年的工资。

  在采访中,王德平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心里话:“现在的生活条件是30年前想象不到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