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政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中共财政部党组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财政收入规模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建立和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展步伐加快,全国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78—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加到51304亿元(执行数,下同),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4.1%。2007年一周的财政收入约1000亿元,接近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整体实力的不断壮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附图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二、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和加强,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前,国家主要依靠经济计划实行综合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宏观调控方式仍然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财政宏观调控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方式上也主要以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05年,相继实施了适度从紧、积极(扩张)和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03—2007年,我国GDP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也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组合工具调控的转变。

  三、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财政支出范围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基本覆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财政保障范围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投入,着重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78—2006年,国家财政经济建设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64.1%下降至26.6%;社会文教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则由13.1%上升到了26.8%(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相关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着力支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等,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附图2:财政经济建设费和社会文教费支出比重变化情况

  四、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税制改革逐步实施。改革之初,我国尝试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企业基金等制度,并适应当时引进外资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1983年起又先后实行两步利改税,进行工商税制改革,探索推行企业经营承包制。1994年,通过全面实施工商税制改革,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种相配合,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制体系。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2003年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开展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强化了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1980年开始,针对“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探索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并于1983年、1985年先后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1994年,为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我国全面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通过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作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和稳定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2007年,中央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由550亿元增加到13991亿元,年均增长28.3%。2007年,地方本级支出的36.7%来自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的54.1%来自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共减轻税费负担约1335亿元,年人均减负140多元。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重点是建立了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比较规范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附图3:1994—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情况

  五、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日益规范。30年来,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能。财政法制逐步健全。《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所得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多部财政法律、行政法规相继颁布。《企业财务通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一大批财政部门规章公布执行。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标准趋同的会计、审计两大准则体系基本建立。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广大财政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财政行政执法、执法监督水平明显提高。预算管理不断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互动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国债余额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稳步推行。会计、支出标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持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变革完善。逐步改变了以“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等为重要手段的监督管理方式。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和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各方面监督,规范了财经秩序。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开发并应用了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建立了预算编制、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工资发放等基础数据库,形成了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总体框架。财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六、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财政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30年来,财政部门顺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欧财金对话、中俄及中日财长对话等双边财经对话与合作机制,发展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财金合作。利用东盟+中日韩财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务实推动区域合作,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参与西方七国(G7)财政及央行部长级非正式对话、四国集团财长会(G4)、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财长会、亚欧财长会等多边机制和论坛,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切实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有关机构的合作。截至2007年底,我国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累计签约额1223.27亿美元,累计提款额为1079.26亿美元,除贷款合作外,还累计获得国际金融组织赠款28亿多美元。利用上述贷款、赠款支持建设项目达2848个。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此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30年,是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30年,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的30年,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的30年,是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30年。财政部门从中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思想保证。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决定了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因循守旧的观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广大财政干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财政干部的头脑。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财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推动财政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财政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坚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把握和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财政工作的积极性。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工作理念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推进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回顾过去,成绩显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对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推进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指明了财政事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改革与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责任观念,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着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财政收入规模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建立和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展步伐加快,全国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78—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加到51304亿元(执行数,下同),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4.1%。2007年一周的财政收入约1000亿元,接近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整体实力的不断壮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附图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二、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和加强,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前,国家主要依靠经济计划实行综合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宏观调控方式仍然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财政宏观调控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方式上也主要以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05年,相继实施了适度从紧、积极(扩张)和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03—2007年,我国GDP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也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组合工具调控的转变。

  三、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财政支出范围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基本覆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财政保障范围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投入,着重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78—2006年,国家财政经济建设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64.1%下降至26.6%;社会文教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则由13.1%上升到了26.8%(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相关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着力支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等,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附图2:财政经济建设费和社会文教费支出比重变化情况

  四、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税制改革逐步实施。改革之初,我国尝试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企业基金等制度,并适应当时引进外资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1983年起又先后实行两步利改税,进行工商税制改革,探索推行企业经营承包制。1994年,通过全面实施工商税制改革,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种相配合,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制体系。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2003年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开展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强化了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1980年开始,针对“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探索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并于1983年、1985年先后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1994年,为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我国全面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通过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作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和稳定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2007年,中央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由550亿元增加到13991亿元,年均增长28.3%。2007年,地方本级支出的36.7%来自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的54.1%来自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共减轻税费负担约1335亿元,年人均减负140多元。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重点是建立了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比较规范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附图3:1994—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情况

  五、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日益规范。30年来,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能。财政法制逐步健全。《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所得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多部财政法律、行政法规相继颁布。《企业财务通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一大批财政部门规章公布执行。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标准趋同的会计、审计两大准则体系基本建立。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广大财政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财政行政执法、执法监督水平明显提高。预算管理不断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互动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国债余额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稳步推行。会计、支出标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持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变革完善。逐步改变了以“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等为重要手段的监督管理方式。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和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各方面监督,规范了财经秩序。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开发并应用了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建立了预算编制、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工资发放等基础数据库,形成了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总体框架。财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六、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财政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30年来,财政部门顺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欧财金对话、中俄及中日财长对话等双边财经对话与合作机制,发展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财金合作。利用东盟+中日韩财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务实推动区域合作,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参与西方七国(G7)财政及央行部长级非正式对话、四国集团财长会(G4)、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财长会、亚欧财长会等多边机制和论坛,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切实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有关机构的合作。截至2007年底,我国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累计签约额1223.27亿美元,累计提款额为1079.26亿美元,除贷款合作外,还累计获得国际金融组织赠款28亿多美元。利用上述贷款、赠款支持建设项目达2848个。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此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30年,是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30年,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的30年,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的30年,是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30年。财政部门从中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思想保证。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决定了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因循守旧的观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广大财政干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财政干部的头脑。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财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推动财政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财政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坚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把握和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财政工作的积极性。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工作理念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推进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回顾过去,成绩显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对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推进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指明了财政事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改革与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责任观念,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着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