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联合开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集中反映各领域、各条战线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请读者关注。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一)改革开放启动并不断探索改革目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逐步向城市推进;开放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展到沿海其他地区。改革的目标模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不断探索。

  在探索改革目标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率先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推进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探索建立间接的宏观管理体系,相应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设立了深圳、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经过10多年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健全商品市场体系,培育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国家计划管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加强和改进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和方式,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实行汇率并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开放了一批沿江、沿边及省会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科技、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到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协同推进“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是: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农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超过90%。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创造的GDP所占比重超过1/3。二是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到2006年末,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分别为95.3%、97.1%和92.1%。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截至2007年底,境内上市公司达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30%。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初步形成。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从1982年至今,经过六次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从100个左右减少到27个。政府职能进一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正在朝均等化方向发展。四是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2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802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均超过1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

(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部分领域到全方位,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1978年,我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不到2000万美元;2007年,非金融领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达到747.7亿美元和187.2亿美元,均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1979年—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都明显增强。

  (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GDP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居第4位。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5282.49亿美元。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煤、水泥、棉布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使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1978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了6倍以上;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降到36.3%和43.1%,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重点,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44.9%。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社会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套以宪法为基础,包括229件法律、近600件行政法规、7000多件地方性法规等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

  (一)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思想认识的不断解放,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推动着体制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促进了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变革创新,形成发展新理念、改革新举措、开放新格局。30年来,我们党通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科学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要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释放和催生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不断推动改革实践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

  (四)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的着力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是发展生产力也是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坚持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改革涉及多方面经济关系和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积极稳妥,逐步推进。30年的改革,从分头探索到逐步规范,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局部试点到面上推开,从浅层推进到攻坚克难,我们走出了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我们始终注重改革创新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时总结并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是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成型并最终走向成熟的重要方法和成功手段。

  (六)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发展推进改革

  30年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了“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尤其注重缩小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七)坚持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协调推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30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注重体制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协调推进。通过深化国内改革,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推动国内各领域的改革,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经济体制。通过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和共赢,实现了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共同深化。

  (八)注重改革的统筹协调与综合配套,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入手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把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和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社会领域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