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市场之“活力”

  除了众所周知的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内部同样存在着发达的“市场体系”。单个企业借此将风险分散到整个行业,整个集群由此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迅速壮大

  陶海弟,17岁开始,就用稚嫩的肩膀挑起50多公斤重的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在崎岖的乡间小道。如今他经营的伟海拉链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拉链企业,年产拉链可绕赤道200圈; 

  楼仲平,读完初二就跟随父亲到江西一带“鸡毛换糖”。如今他将小吸管做成了大产业,日出口吸管8吨,年产量占全球吸管需求量的1/4以上;

  宗谷音,16岁开始卖袜子,28岁开始办厂,如今是梦娜袜业的董事长,他和弟弟宗承英一起创办的企业拥有3000多名职工,年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制袜企业;

  ……

  在义乌采访时,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生产型企业老板,都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曾经有过“鸡毛换糖”的经历。从“练摊”到创办企业,从商贸转向实业,对义乌的“末代货郎”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人生转折”。

  但是,对义乌这座城市来说,选择从“兴商建市”到“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发展路径,则是决策者对经济规律和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一种尊重。

  在小商品市场里,于个人而言,缺乏实业支撑,利润会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于市场而言,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作为支撑,小商品市场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有可能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而逐步弱化。这样的教训在一些地方曾经多次上演。

  所幸的是,义乌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义乌市场发展初期,经营的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但没过多久,当地人就发现,许多客户来市场几次后,就撇开市场直接到工厂购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产地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一站式采购”的需求让众多生意人不约而同地动起了自己办厂的念头。

  义乌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要保持商贸业的持久繁荣,必须有产业的坚强支撑,于是,他们果断提出“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政策上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这使义乌的工业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对市场反应敏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市场的商业活力迅速传导到工业领域。

  “市场需要什么,义乌商人就卖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产量很大,产销率很高。”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认为,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生产什么产品都直接来源于市场信息,需求很旺;二是投资实业的企业家通过前期的经商积累了资金,有条件迅速做大规模。

  几乎都是在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间,在小商品市场上完成了资金原始积累的生意人,悄悄地开始了角色转换。很快,义乌就崛起了浪莎、梦娜、新光等一大批知名工业企业。以这批企业为龙头,针织袜业、饰品、毛纺织、拉链等20多个小商品产业集群很快形成义乌的优势产业。

  很难想象这些小商品被细分到什么程度。“一家专业生产相框边条的企业,年产值可以达到6.5亿元。”义乌市工艺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王贤君说,除了众所周知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大多数产业集群内部,同样存在着发达的“市场体系”,“每一家都只做一件小商品的一个部件,做成品的自己往往也只做一个环节,其他部件随时向周边的企业要货。”这样,对单个企业来说,风险分散到了整个行业,自身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对整个行业来说,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市场形势看好的宏观环境下,加工企业遍地开花,迅速壮大。

  目前,义乌市场30%左右的货源来自本地。“这个比例是比较合理的,”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说,“低了,市场缺乏产业支撑,失去了持续繁荣的动力;高了,就难以体现义乌市场的全国性,甚至国际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