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8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热议本报“老行当老物件·新市场新空间”系列报道
贴近百姓生活,展现老行当老物件的新风采
  山东省烟台市三虎自行车有限公司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达百万元,研发生产出新一代自行车。         王瑞亭摄(中经网供图)

  本报推出的“老行当老物件·新市场新空间”系列报道,至今已刊出10期,透过对毛衣、裁缝铺、典当行、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老行当老物件的“消费记忆”、“案例解读”、“记者观察”等,反映这些“行当”和“物件”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报道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纷纷来信发表感言。

(一)

  《经济日报》“老行当老物件·新市场新空间”系列报道视角独特,突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文笔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报道方式以讲故事为主,用生动鲜活的事例,以轻松活泼的笔法展示老行当老物件市场的新变化。相信读过这组报道的人都会对这些“老物件”感到十分亲切。老毛线、裁缝店、收音机、手帕、缝纫机……曾几何时,这些老行当老物件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些甚至还是当时家庭财富的象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各行各业充满了活力。系列报道在报道对象选择上以人们熟悉的老行当老物件为主,揭示出其中不为人知的变化,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如《自行车行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这一组报道讲述了山西一位机械厂退休工人和自行车的故事。通过分析对比自行车老产品和新产品的不同市场表现,对自行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做出分析。这一组文章既有对企业发展的微观剖析,又有对行业未来的宏观展望,让读者对这个行当的历史变迁一目了然。

  文/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广播电台 张剑虹

(二)

  这组系列报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追寻老行当老物件的变迁,展示新市场新空间的活力。报道用典型的事例和详实的数据阐述科技创新才是老物件焕发新生命的决定力量。如浙江恒强缝纫机经过不断提高研发能力赢得市场、飞鸽自行车靠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向国际化大市场迈进。通过对市场变迁的追踪,让读者从中感悟到老行当老物件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各行各业相应的变革,例如不少红红火火的裁缝店风光不再。然而,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老行当经营者不仅没有退却,而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报道中提到的永正、瑞蚨祥等新老裁缝店采取差异化经营的战略,注重满足特定人群对服装、服饰的个性化需求,品牌影响力日趋扩大。

  系列报道通过解读老行当老物件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广大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我们开发区广大寻求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企业而言,更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还将深入研究《经济日报》这组报道中的典型企业的发展轨迹,针对博兴经济开发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对下一步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文/山东省滨州市博兴经济开发区宣传办公室 安雷生

(三)

  老行当老物件的“消费记忆“读来备感亲切,引发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共鸣。如《织进毛衣里的亲情味道》这篇文章,就让我非常感动。亲手编织的毛衣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还承载了许多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自己的两件毛线衣,一件是母亲在我上大学时给我织的,另一件是我成家以后妻子给我织的。想起她们给我织毛衣付出的辛劳和倾注的亲情,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这样的文章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很多读者。

  毛衣、裁缝铺、典当行……这些记忆中沉淀了丰厚情感的老物件和老行当,似乎在悄悄地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通过《经济日报》的报道,发现它们中不少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有的甚至“老树发新芽”,开辟出了更广阔的发展新空间。《经济日报》对这些变化加以深度解读,揭示老行当老物件历久弥新的源泉和动力,在于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

  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毛线市场,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更多地关注“健康”和“生态”,一些厂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环保、生态理念对消费趋势的影响,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生态毛线产品,把握住了市场竞争的新动向。

  有句广告语叫“因你而变”,还有一句管理学名言说“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我相信,对于沉淀了人们很多感情和记忆的毛线市场来说,只要紧紧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这个曾经带给人们温暖的老行业,还将继续带来阳光般的温暖。

  文/江苏省泰兴市工商局 蔡志生

(四)

  “老行当老物件·新市场新空间”系列报道让人看后耳目一新。织进毛衣里的亲情味道、裁缝店“裁”出新风采、继续翱翔的“飞鸽”、小手表的大变化、老手帕依然受欢迎、蒋奶奶的缝纫机情结……这些鲜活的故事,在我的家乡山东省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也有很多。“消费记忆”中写到的,是那样真实、亲切,仿佛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报道唤起了我尘封的记忆: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用各种颜色的旧毛线为我们兄弟姐妹手工编织的粗线衣,记起了上大学前母亲踩着蜜蜂牌缝纫机用碎布条为我缝制的花格子被面,想起了1981年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用退休金为我买的飞鸽牌自行车,还有谈恋爱时妻子送给我的小手绢,上面还绣着一对鸳鸯……如今,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但仍然被我珍藏在箱子里。老物件里蕴含着亲情和友情,蕴含着我们对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系列报道中一桩桩、一件件真实的往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过去的岁月。回味过去、对比现在,心生无限感慨。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家庭拥有了高档的现代化物品,这些都是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回忆过去能够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山东省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党工委              姜 源

相关链接

  本报已刊发的“老行当老物件·新市场新空间”系列报道篇目:

  1、《老毛线“织”出新感觉》(4月29日)

  2、《裁缝店“裁”出新风采》(5月6日)

  3、《自行车行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5月20日)

  4、《典当行开辟发展新天地》(6月4日)

  5、《收音机拓展大市场新空间》(7月2日)

  6、《钟表与“时”俱进的新飞跃》(7月15日)

  7、《绿色消费凸显手帕市场新机遇》(7月29日)

  8、《老家具营造居家新时尚》(8月20日)

  9、《新型缝纫机展现市场新机遇》(9月2日)

  10、《电风扇“吹”出新风向》(10月7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