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先锋
忠诚敬业 无私奉献
———追记辽宁省辽中县信访局原局长潘作良(上)

  

  (本报记者 孙潜彤)5月9日18时,送走最后一位上访群众,辽宁省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工作。突然一阵眩晕,他突发脑溢血昏倒在岗位上,次日上午病逝,年仅43岁。

  607天,是潘作良走上辽宁省辽中县信访局局长岗位的全部日子。607天,潘作良受理群众来访3848人次、解决信访疑难问题107件、息访104件。就是在生命最后的24小时里,他还接待2名上访人员,接听上访电话20多个,对38件没有息访的案件与工作人员逐一研究。

有一种不竭的力量叫忠诚

  傍晚,深夜,乃至凌晨……潘作良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着。曾多次被潘作良半夜请来一块研究涉法信访的辽中县法院副院长黄有卓说:“晚上经过他的办公室,我都禁不住抬头张望,那扇窗总是亮着。”

  潘作良把自己的联系号码写给每个上访群众,全天候接听群众来电。他把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记在本上,认真解决每一个群众的困难。他说:“不为群众办成事就睡不着觉。”  

  同事刘希广说,咱局长亲自上一线,净拣重担挑,接手的都是又紧急又难缠的案件。潘作良的讲话让全局干部感到肩上的责任:“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同事们看到,潘作良几乎是跑着工作。潘作良要求同事:你们能跟上我的脚步就行。

  头痛欲裂,他吃点药又忙开了。办公桌的一个抽屉里全是药;腰病犯了站不起身,他就躺在床上接待上访群众;严重的面部痉挛,使他看信访材料时觉得字在抖,他就对旁边人说:“劳烦你读给我听。”潘作良向群众保证件件有回音、有结果。他奔波协调,据理力争,逐一说服。

人们逐渐理解他,读懂他身上的泥土味道,清楚他滚烫的公仆情怀。

  一诺千金是真诚,潘作良为群众最长的一次奔走是16个月: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多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上访,要求办理退休手续。没能返城的他们在农村没有土地,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手这件6年前的积案后,潘作良沉下身子跑下去,到其他县区实地调查,搞清楚办理知青劳保、医保的每个环节。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其他城市解决知青问题的相关做法,请劳动局、工商局、社会保障局等8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7次到外地与越级上访的老知青沟通,又7次将他们接回。天冷,他把老知青请进宾馆,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老知青的手里。他说的话,能装满两火车皮。看着刚做完开颅手术又有严重腰病的潘作良坐着长途客车一路颠簸,老知青都有些于心不忍,他们心疼这个认他们做“老哥哥老姐姐”的弟弟。今年1月13日,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开始得到每月650元的生活补贴。他们把这一天当作节日,聚在一起唱啊,跳啊。被邀的潘作良笑出了眼泪,他说:“看到你们高兴,我打心里舒坦。”

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叫“零距离”

  24载寒来暑往,潘作良先后任乡司法助理、副书记、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他和群众的良好关系出了名,群众把他的电话记在挂历上、书本扉页里。调动到县信访局任局长时,潘作良说:“信访正好和群众‘零距离’,每天都能给群众办事,我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

  上访群众有过激行为时,潘作良直接走向群众:“有话跟我说,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跟着潘作良的节奏,信访局更是天天早早开门,提前上班,只为赶早接待信访群众。潘作良坚持每案必看,每卷必通读。他常和同事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没有难事不会找你。”

  潘作良思考:群众走上信访路,一方面说明少数地方干群沟通不畅或是一些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说明老百姓相信政府。潘作良提出两个转变:变信访为约访,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贴近群众暖心窝,才叫“零距离”。一年多时间,潘作良深入基层下访500多人次。不是对立面,而是站在同一面。他像对待父母那样拿工资为上访户买吃的,买车票,补贴生活。背上一袋米、一袋面,给老上访户、老伤残军人、孤老户上门拜年。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很久。

  四方台镇太平庄村的白桂荣老人逢人就说:“咱有一个‘亲戚’潘局长。”她曾无依无靠,丈夫被人打后致残,没多久过世了,家庭生活很困难,她成了上访户。时任四方台镇镇长的潘作良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当即认下这门亲戚,过节送来肉,又掏钱给大娘买种子,还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争取救济款,帮助她盖了3间瓦房,又根据实际情况给她办了低保。

  5月13日,听到潘作良去世的消息,白桂荣一夜未眠,说啥也要赶去看潘局长最后一眼。第二天凌晨3点钟,白桂荣就走出了家门,一路踉跄,从太平庄步行30里到四方台镇,路上跌跤摔破了膝盖。然后从四方台镇打车到茨榆坨,从茨榆坨坐大巴车到辽中县城,再打车到殡仪馆,一辈子没打过车的老人连打了两次车。赶到时,老人家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拉住潘作良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