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农村—县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8年6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滦县:新能源添彩新农村
          滦县农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本报记者 雷汉发摄

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户用沼气,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完善小城镇规划,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从沼气池到节能房,从太阳能热水器到太阳能照明灯,在河北滦县农村,一种全新的能源结构性使用正在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让更多的农民看到了新型科学技术的威力,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而随之出现的就是更大的热情。初夏时节,记者走进滦县,看他们如何用新能源“照亮”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普及新能源

  河北滦县地处冀东平原和燕山山脉交接地,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人口中80%属于农村人口。为了实现全区域小康建设的整体规划,滦县规划了10多项农村振兴工程,而发展清洁能源就是这些工程中的一项,其目的是要通过农村能源结构全面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滦县还专门成立了农村新能源推广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与使用。

  开展新能源建设,重在规划和投入。滦县抓住这个牛鼻子,先后对沼气、秸秆制气、吊炕、太阳能马路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同时,积极申请国债资金近500万元。在新能源建设中,沼气池建设是农民最容易接受和受益最大的工程之一。滦县规定:农户建一个沼气池,县政府补助400元,镇政府补贴一吨水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闫庄镇闫庄村成为全县农村沼气池发展试点村。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该村农民彭冬梅家于2003年初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采访中,她爽快地告诉记者:“以前,乡镇和村里的干部来家里动员建设沼气池,我心里老是犯嘀咕,那玩意的效果真像说的那样管用吗?可不建不知道。家里养的牲畜粪便直接就能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能生火做饭和点灯照明;产生的沼渣可以作为农作物的底肥;产生的沼液可以当作农作物叶面肥和消毒杀虫剂,一座沼气池等于一个发电厂、一个化肥厂、一个化工厂,资源循环利用,一点也不浪费。”

  彭冬梅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10立方米的普通沼气池总投资成本不过2000元,而每年能产生500立方米的沼气,可节省燃料费800多元;每年能产生沼液、沼渣18立方米左右,不仅施肥效果好,而且可以节省购买化肥的费用800多元。沼液用多少取多少,使用后农作物不长虫,能节约农药10多元。除此之外,用沼液、沼渣生产的农产品是符合有关标准的绿色产品,卖价也会好得多,所以沼气池在我们农村非常受欢迎。”

  滦县许多农民也像彭冬梅一样从不信任、不认识到积极响应,甚至义务宣传。由于有了典型引路,闫庄村当年就建起了120个沼气池。而闫庄村的经验又很快扩展到全县,到去年底,滦县已经发展沼气池1.8万个。

服务新能源

  新能源成为“时尚”也并非一帆风顺。滦县农业局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杨振永对记者说,农村新能源确实不错,但需要管理和维护,如果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少,建后农户使用不当,出问题后不能及时解决,这都会给农民带来额外负担,以至影响新能源在农村的普及。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滦县有关部门经过调研摸索,逐步建立了“建管护”一体化服务体系:成立新能源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全县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管理;组建80个专业施工队伍,坚持持证上岗,确保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组织重点镇、村的农民,在阳光培训中心接受免费新能源使用培训;在重点村庄建立新能源物业服务站,负责维修和技术指导。

  为了使新能源建设和服务做到家喻户晓,滦县还注重发挥信息功效,在滦县电视台开办了“农技电波”栏目,在农技中心设置新能源电子触摸屏,开通新能源语音查询系统,让各种新能源知识不间断、多触角向农村广大群众转播,至今全县504个村庄已经基本做到村村有服务站,农民在新能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解决起来很方便。

拓展新能源

  新能源的影响是深远的。响堂镇的沼气池数量位居滦县之首。前不久,该镇姑娘李敏出嫁前对男方提出一个条件:“家里必须建设沼气池”。乍一听,很新鲜,可在这新鲜中恰恰说明新能源已被群众所认知。在采访中,她对记者说:“新能源建设不仅能够方便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还有重要一条,就是能改变我们落后的生活方式。你看以前没有沼气的时候,哪家不是柴火乱放,粪便乱堆,冬天还好,到了夏天,那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可一建沼气池,粪便及时入了池,而柴火也不用进村了,整个村子都清爽了,建设生态文明村容易了很多。”

  认知多,创意就多。太阳能房、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秸秆气炉等新能源的使用在滦县相继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北杨庄子村农民王小川对新能源颇有研究。去年,他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自行研制了太阳能路灯,他的试验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快被应用于周边十几个村子,这不仅使他收回了研究成本,而且加大了他在新能源方面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今年,他又自行研制了“家用多功能秸秆燃气炉”,非常适合农村使用。只要把柴草放进气化炉,就可以烧水、做饭、取暖了,非常方便、洁净。据王小川介绍,1公斤可燃物可产生2立方燃气,一年下来,一家农户比烧煤气可节省1000多元。

  滦县油榨镇侯庄村农民岂振山花了24万元,建起了12间太阳能保温房,彻底与传统的居住环境告别。在采访中,老岂告诉记者自己的设想来源于在县城工作的儿子集中供暖的楼房。他每次去看儿子,都对不用生火取暖的居住条件羡慕不已。而搬到城里,又割舍不了土生土长的家。近几年,他富裕起来后,首先想的是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他找来设计院设计的“太阳能保温房图纸”,在自家房基地上,建起了12间太阳能采暖房。记者在岂振山家的小院里看到,新建的住宅新颖别致,外墙墙体砌上了珍珠岩保温层,阳面镶上了太阳能接收板。采访中,老岂对记者说,“与普通民房相比,太阳能房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四季皆宜。”据介绍,太阳能采暖房的集热功能是根据太阳能温室原理设计的,供暖期太阳能接收板接收的热量通过传热孔传到屋里;蓄热功能是依靠墙体珍珠岩保温层保持室温;供暖期过后,堵上传热孔,屋里能保持恒温,建筑成本比普通房子高15%到20%。老岂告诉记者:“这12间房,用炉子供暖,一个冬季少说也得几吨煤;靠太阳能供暖,一分钱也不用花,一年下来少说也能省几千块钱,而且还使家里干净清爽了不少,所以还是非常划算的。”

  岂振山的创新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他的经验被滦县新能源办列入了推广项目,不久的将来,滦县将出现更多的节能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