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5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商选资:瞄准国内外高科技企业
  坐落于合肥经开区的安徽国晶微电子公司是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电子芯片。                        韩 伟摄

  2007年12月25日,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芯硕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宣布,第一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刻机正式下线,它的问世冲破了外国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改变了我国对此类产品全部依靠进口的状况。

几天后的2008年年初,作为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设备,芯硕公司生产的首批光刻机产品,从合肥陆续发往国内市场,中国“芯”产业将由此迎来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之所以选择在合肥创业,是因为这里有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为我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芯硕公司董事、副总裁杨丹宁如此解释他们的选择。而在专家看来,芯硕公司的选择,是因为合肥经开区的投资环境与发展前景,达到了承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企业的能力。

  根据合肥经开区的规划,今后几年,该区将瞄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趋势,到硅谷等地定向招商,打造包括封装、光刻、晶圆生产、IT设计等在内的完整的微电子工程产业链。“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高端产业”,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经常向该区的干部职工阐明这样的“招商选资理念”。

  2007年6月8日,来自美国的捷敏电子封装项目落户该区,填补了安徽省IC封装行业高精尖领域的空白。而像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2%,并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合肥经开区已经着手对全区的产业结构来了一番大调理。微电子产业与住宅产业化、新材料产业,作为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已经在近年得到该区的积极培植;而汽车、装备制造、家电、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已颇具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将继续推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

  “开发区不能成为简单的‘加工厂’,而要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李兵看来,虽然合肥经开区地处我国中部,比较东部而言具有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暂时优势,但从展望未来来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使暂时要为此付出“代价”。

  曾有某知名跨国公司有意来合肥经开区投资一座造纸厂,规划年产值为200亿元,相当于整个经开区半年的工业产值。但这一项目既不属于经开区的几大支柱产业之列,又会产生较高的污染,所以被经开区管委会婉言谢绝。

  “坚决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说‘不’,不管它们的名气有多响、投资数额有多大。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毫不犹豫地一概‘拒之门外’;已经入区的部分低水平项目,则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腾笼换鸟’。”李兵眼里的“拒之门外”与“腾笼换鸟”,另一种说法叫“招商选资”。

  短短15年时间,合肥经开区由一个后来者,进入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第一梯队,综合投资环境连续5年在中西部地区22个开发区中位居第一;以不到合肥市1.1%的建设用地,创造了40%的工业产值和20%的GDP。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