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有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有起伏的雪山,有牛羊成群的草甸,有潺潺的溪流,有明镜似的湖泊,有神秘的原始森林。这里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齐心协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日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采访,感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汤堆村,在当珍批初和扎西品楚等11人合办的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陈列室里,当珍批初拿着一件“藏八宝”土陶成品告诉我们,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他们对土陶品的不断改善,黑土陶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藏族民间制作土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手艺世代流传,当珍批初就是家里的第7代传人。他开始学做土陶时,产品都是火锅、火盆等日用品,销路很一般,赚不了几个钱。后来,他加工茶罐时注重运用民间工艺,产品成了抢手货。2005年9月,当珍批初和扎西品楚等11人合办了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年,政府扶持了近20万元,公司建了新厂房。
2007年,公司共生产大小陶制品12万件,销售收入达到94.26万元,其中付给村里22户土陶制作艺人48万元,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如今,当珍批初已经是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了。
现在,公司经营的黑土陶制品仍然是全手工制作,他说,“我们要把藏族的这种土陶工艺品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25岁的藏族青年尼玛牵着马,驮着游客从梅里雪山返回,听说我们是来明永村了解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他告诉我们,刚才跑这一趟就挣了120元。
尼玛是2000年5月开始用家里惟一的一匹马驮游客旅游的,现在家里已有了3匹马、1匹骡子。去年,他和妻子牵马驮客的收入就达6万多元。他告诉我们,明年就要盖新房了,已经计划好,就地取材盖一栋石头房、地地道道的藏族民居。尼玛解释说,盖房不用木头,是为了保护环境。如果没有了好的环境,就没有梅里雪山,眼前这份工作和收入也就失去了保障。
尼玛所在的德钦县明永村是离梅里雪山最近的村子,有51户藏族人家,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到上世纪90年代还是贫困村。村委会主任大扎史告诉我们,1998年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业。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的收入不断增加。2007年底,村里有了近200匹骡马,仅牵马驮客进山旅游一项收入,平均每户就达6万多元。有了积累后,劳动力多的人家就在村里办起了家庭旅店,规模最大的一家藏民旅店现有30多个标准间。
大扎史还介绍,现在村里家家装上了电话,喝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卫星电视,每家都有卫生间,柏油路修到村子里,坐上公共汽车就可以进城,村民的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