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4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见闻
随信贷员下乡

  3月26日上午,信贷员张秉福要去百灵庙镇农牧队村做入户调查,记者也乘车一同前往。

  提着一个印有“包商银行”标志的手提袋,张秉福一上车就掏出手机,告诉村委会主任苟富前:“我们出发了,麻烦您通知一下那几个贷户。”

  在他的记事本上,记者看到已经记载了10多页,每一页写满了一个村的基本情况,比如村委会主任姓名和电话、全村总人口、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人均收入等。今年30岁的张秉福告诉记者,他来贷款公司上班才20多天,已经走访了十几个村,共发放了70多笔贷款。

  汽车在一条新铺了沥青的乡间公路上行驶20多分钟后,从一个竖了“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牌子的地方左拐,路过一片塑料大棚区,就看到一片低矮的土墙房,但没有见到一个人。“这里是旧村子,没来得及搬家的农户,估计在大棚里忙着呢。”张秉福说,这个时候在村里找人不容易。

  接下来是一段土路,车上颠簸得厉害。一抬头,记者看见对面墙上用白石灰刷的一行标语————“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能贷”。百灵庙镇土生土长的张秉福告诉记者,这是很多年前留下的,纯朴的村民们都信奉这一条。

  到了一个拐弯处,穿一件黑夹克、提一个文件袋的苟富前上了我们的车,张秉福赶紧递上一支香烟。在苟富前的指引下,我们经过一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草场后,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红砖瓦房,每户的屋前都用砖墙围起一个小院。“这是2003年开始规划新建的,每户房屋造价4万多元,村民自己只出了三分之一,”苟富前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搬来120多户。”

  汽车在其中一户院门口停下。“惠农公司办贷款的来了!”刚迈进院门的苟富前喊了一声,女主人王换女一边招呼大家,一边给丈夫打电话。进屋还没来得及坐下,一阵摩托车声过后,身材魁梧的云志伟跨进了屋里。

  张秉福从手提袋里抽出一个文件夹,翻开第一页,开始一项项问起来。“家有多少水浇地?”“有多少只羊?”“去年种了多少亩草?收割多少斤?每斤卖多少钱?”……只见他在调查表上一项项填写:水浇地24亩,羊18只,2007年种草10亩、亩产8000斤、每斤售0.08元,种马铃薯7亩、亩产3000斤、每斤售0.75元,种白菜、圆菜、芥菜共7亩,每亩平均收入1500元。张秉福又从袋子里拿出计算器,迅速地算出了云志伟一家去年的收入情况:种地毛收入共计32650元,卖羊收入4000元。

  “你打算贷多少?”张秉福问云志伟。一听云志伟说“想贷两三万元”,苟富前插了一句,“究竟需不需要这么多?要根据你今年种地的情况来定!”云志伟说,他今年蔬菜种植面积打算扩大一倍,需要一部分资金购买菜籽和化肥。张秉福将文件夹放在炕上,又拿出印泥,云志伟夫妇先后在《借款申请表》、《授权委托书》、《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查询授权书》三页上签名、按手印。

  “我们回去分析、核实之后,明天通知你能贷多少。”告别时,张秉福向云志伟再三交代,最后从袋子里抽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在办理贷款时需带上的证件———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土地使用权证、富民卡等。

  记者看了一下时间,我们在云志伟家呆了半个多小时。按照张秉福的计划,还要接着走访这个村的另外几家。“回去恐怕得到下午两点了。”张秉福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