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汽车天地·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景资料
我国零部件产业实现稳步发展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汽车整车发展带动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的相继建立,为与整车厂配套,一批汽车零部件厂也相继建立。但当时,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也比较小,产品开发和更新的能力较弱。

  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仍然以围绕整车配套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汽车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不少资金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涌现出来。据统计,当时,全国定点零部件生产厂家有2000家,这其中80%以上企业的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无论是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还是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批生产零部件的“小巨人”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国外零部件企业快速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世界大汽车零部件厂商———德尔福、博世等纷纷在我国投资建厂。这也使得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发展的能力。

  “十五”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汽车零部件产业基本满足了高速发展的汽车生产和社会维修服务的需要;基本具备了商用车、中低档乘用车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配套能力,具备了中高档乘用车零部件引进消化能力。“十五”期间汽车整车企业的整车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75%,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82%。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几万家。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有及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的总数为6315家(含整车、改装车、发动机、摩托车和配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4505家(含发动机,不含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占汽车企业总数的71.3%。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业人员115万人,占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3.2%。资产总计4227亿元,占汽车工业总资产数的36.3%。200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35亿元,利润总额236亿元。2006年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000亿元,全年利润总额达到300亿元。

  零部件企业重组兼并初见成效,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个有序利用外资,改善民营资本经营环境,提升国有企业效益的多元化资本结构下的既有竞争又能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同时,由于引进技术及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已在国内批量生产。如汽油机电喷系统、轿车用ABS、汽车安全气囊、ECU主板等等。

  我国零部件产业出口额也增长迅速,“十五”的5年间增长6.6倍。从2004年到2006年,连续3年,我国实现了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净出口。2006年,在统计的七大类汽车出口商品中,发动机,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汽车、摩托车轮胎和其他汽车相关商品等四大类商品出口创汇215.54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创汇总额的77%。

  随着汽车集团的快速发展,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趋势也得以快速发展。按地区划分,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可以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从而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制定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其发展确定了方向。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目标为13000亿元,其中整车配套产值为7300亿元,社会维修配件产值为1700亿元,出口为4000亿元(即500亿美元),出口平均年递增27.5%,力争进入国际配套市场的零部件比例达到30%左右,并建成一批零部件出口基地。

          (整理/常艳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