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受当时的华东艺专委派,到无锡去考察惠山泥人,结识了喻湘涟的师傅蒋子贤。上世纪90年代初,喻湘涟和她的同学王南仙来找我,说她们退休了,当时我正主持东南大学汉声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所,我对她们说:“你们两个就到我这儿来吧,把传统的惠山泥人恢复一下。把你们自己做过的、你们师傅做过的、你们看到过的传统的惠山泥人都复制一份。”她们很认真,做了八年,办了几次展览,非常轰动。
有人看了展览后说,通过宣传,惠山泥人从一门地区艺术,得到全民的认可。惠山泥人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它的形式是几百年传下来的。但毕竟是现在的人在做,现在的人在看,就算你想按古代的式样做,也不可能有和古代人一样的感情。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程式化”。程式化实际上是一种类型化。中国古代画像就是这样,先把这个人的样子归入某种类型,再加上这个人的特点。捏泥人也是按这一套方法:先类型化,再个性化。但一般的民间艺人,往往把师傅教的定格了、定型了,要突破程式,再往前一步难度很大。喻湘涟很刻苦,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造型的能力和技法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传统戏文里“手”是从一个平板,剪出手指,再扭成兰花指的形状。这里面就不仅是单纯的解剖关系,还有动态关系,这些都在她脑子里成为一种符号非常牢地记住了。当她做现代人物的时候,她对比例就非常敏感、对于比例的把握特别有办法。做传统戏文的时候,她抓住主要的东西,作品传统味道很浓,同时又加入了现代人的感受,从造型上看更符合现代人的眼光,更俊俏了。虽然外表看上去还是古装的,但内在的变化比较大,这一点外行人往往看不出来。
喻湘涟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艺人了。她不仅传统泥人捏得好,现代人物也塑得很好,她既会这一手也会那一手,两者融会以后形成她独特的东西。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