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战国时齐人孙膑,被魏将庞涓所害,逃至吴国以捏泥人为生,“三钱一个庞涓,四钱一个吴王像”。这门手艺被惠山人学了去,就此流传下来,成了后世的“惠山泥人”。传说终究只是传说,以泥娃娃“大阿福”(形象是一个抱着麒麟的胖小孩)为代表的惠山泥人一般认为起源于400年前,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
无锡成为泥人之乡并非偶然。这座位于太湖北岸、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南小城,不仅鱼米丰盛而且轻工业发达,很早就成为民间艺人们的汇集地,其中就有那位被我们称为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华彦钧。史载惠山过去寺、园很多,每到节令,到此游玩的人很多,加上惠山泥不易开裂,非常适合捏像,各种泥人很快就成为流行的馈赠土产。据考证从明代中叶到清代,在粗制的儿童玩具“大阿福”、“小花囡”等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出了比较精致的作品:“手捏戏文”。那时昆曲开始在江南流行,艺人们取材舞台形象,捏出一出出戏文,考究的还在外面罩上玻璃罩,消费的对象也从小孩转为大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清代杜汉阶曾在《梁溪竹枝词》中描述了当时泥人受欢迎的情景:“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
历经400年的风风雨雨,惠山泥人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瑰宝中声名卓著的独特品种。应该说,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像喻湘涟这样一代代大师的对彩塑艺术和手捏技巧的不断探索,更是因为这门艺术从萌芽开始就饱含着的平凡人对“和乐”、“美满”的向往。这种向往在泥人大师们的妙手巧思下,化为一座座富有灵性的泥娃娃,他们的苦乐悲喜、憨直聪慧连通了古今,超越了时空。